二零一七年就要过去了,自从入冬以来,北京的天空一直都很蓝,一片雪花都没见过,阳光有些刺眼。忽然想起电影《甲方乙方》最后的那句台词:“一九九七年过去了,我很怀念他”。二十年后,冯裤子的《芳华》终于还是出来见人了。恨自己不长记性,又忘了带纸巾。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感觉看电影的时候能哭出来比笑的感觉更加舒服。可能是因为人到中年,感动的泪水显得弥足珍贵。
“怀旧”似乎是一个很能感动人的题材,即使电影已经结束了,还是依依不舍的不肯离开。仍然沉浸在那个阳光灿烂的年代,在电影里,一切显得那么干净甚至纯洁。回想自己的三十年前,那时候的的生活其实并不美好。物质匮乏的年代,很多人还在为吃饱而踌躇,人们心里想的其实还是如何让生活更加的富足,机械表、自行车、电视机……也是那个时候每个人心中的梦想。看看身边,现如今生活不正是那时候的理想吗?甚至比那时候想的还要美好。可是当“梦想”实现之后,我们却感觉不到快乐的增加,似乎还减少了很多。我们的快乐去哪了呢?
首先,我要从自身寻找原因,很显然,第一条必须是“年龄”。活在人世,随着阅历的日渐增加,沧桑积淀的过程中看待一切事物的目光逐渐变得平淡。由外物带来的情绪变化越来越微小,大喜与大悲同时被抽离。从小钦佩范文正公的思想境界,现在看来他老人家也未必得以快乐。只道是:少年不知愁滋味,欲说还休。
除却年龄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是“希望”。三十年前每个人心中都有着对“四个现代化”的向往,对“小康生活”的追求。头脑中对未来充满各种梦想。现如今小康社会决胜在即,品一品个中滋味,还是那年“芳华”更好。那时候我曾经梦想做一名海军,驾驶战舰乘风破浪。我也梦想做一名科学家,站在知识前线探索未知。我还梦想做一名教师,蜡炬成灰,桃李满园,后来我最真切的梦想是做一名建筑师,去打造城市的丰碑……。但是我从未梦想过发财,所以那时候我在实现理想的奋斗中可以得到很多快乐。而现在,年轻人的梦想首先是一套遥不可及的房子。而且,看不到希望。
这样说来,最关键的还是“物质追求”占用了我们太多的精力,我们没有时间去追寻我们的“精神世界”。物质的满足带来的快乐只是一瞬间的,得到了便是终结。靠物质满足是不可能到达的快乐的彼岸。正如《芳华》电影中的美好,都是与金钱没有关系的。真正的快乐在于我们一直向往的“诗和远方”。七八十年代正是“文学”热的发烫的时候,那时候还能见到活着的诗人。可回到现实,在这个“诗歌已死”的时代,除了“穿过半个中国去睡你”,似乎没有什么能让我们有印象的诗句。而远方,彩云之南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远方,大洋彼岸也近在咫尺,现在若非说远方,也许只能是“火星”“三体”或者是遥远的“潘多拉星”。没有了希望,我们还能歌颂什么?
也许我们本不该快乐,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闭上眼睛,我似乎又回到了我的八十年代,阳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