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捐过两次衣服、棉被和一些书。当时收拾了整整四大箱子。因不知道捐到哪,搜到了豆瓣,又从豆瓣的链接看到百度贴吧,终于从一大堆信息里挑了个。当时上面的要求是写着要消毒、太阳晒,还要装好袋之类的,说是出于尊重。我没法理会这些。首先,我自己穿衣从来不消毒。其次,北京的冬天半个月也未必能有个好太阳,就算有,你如何晒衣服?。。。网上关于捐赠的大都写着这些条框,我不知道别人是否能做到,我是做不到。我只能把衣服叠整齐了放箱子里,然后打个结结实实的包。
我记得小时候,家乡遭受了严重的水灾,那时,我们也曾收到过大批捐赠物资。虽然我们没领衣服,但分到了一筒牛肉方便面。当时的开心,无以形容。哪会提什么要求?大概感激都来不及。所以对于网上普遍可见的这一堆要求,我很好奇,不知道最初的写者,是站在怎样的立场上去写这篇要求的,在替受赠者考虑的同时,有没有替捐赠者想一想。
由此,倒想起之前小区里发起的捐赠,更是高要求。不仅要符合上述一系列要求,且还要比较新才可以。当时也想捐衣的,一看条件太多,直接放弃。不知道会不会有很多如我一样,想捐,但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捐。
去年冬第一次捐衣被时,我和先生找了个拖车,把几个大箱子拖到小区门口,一个个装车后备箱。到了邮局,再一个个搬进,我俩都累的呼哧呼哧的。没想到的是,局邮手续甚是烦琐,那次,我们折腾了一个多小时。而且也没觉得邮费比快递便宜多少,总共花了两百多。寄出后,我给接收人发了短信。可是过了半个月也没消息,我打电话过去询问才知东西已收到。我心下想,咦,东西收到怎么都不说一声呢?
紧接着,我又寄了一次。还如上次一样,没有任何通知。虽然这些是旧衣服,但也是我费了些时间和心思整理的,是不是应该知会一声?自此后,我再没给这个地方寄过东西了。
前段时间,又大整了次。空出来一床被子,及几件冬衣,新找了个地址寄去。居然也是和上次一样,像是石沉大海了。我已不想费神追问,东西是否到了。就这样吧,如果寄去的东西,能给人带去些许温暖,就足够了。
这个冬天,整理还会继续,但却没有了捐赠的热情。一是因为太忙,整理打包需要时间和精力。二是寄走的东西,让我有种悲伤的感觉,像是我抛弃了它们,而不像是找到了新的主人。仿佛它们去到了一个你无法联络到的世界。这样想似乎有点矫情了,却也是我内心里的感受。但或许是我没有替他人着想,也许他们现在收到了东西太多,又都是义务帮忙,无法一一通知。无论是哪一种,自己其实都不必计较。比起他们,我已不知道幸运多少倍。
虽然捐赠的心情如此,但每次看到那些描述贫困的文字,见那些衣不蔽体的照片,仍会动恻隐之心。未来,我还是会,继续捐赠。之前的捐赠于我,已成为一种自我考验,让我反思。还是多想想他人之难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