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正走在街上,
跑过来一条大狗,
面目狰狞、仿佛朝你冲过来攻击你的画面让你恐惧,
你紧张起来,转身就跑,
一边跑一边回头,
发现它离你越来越近了,
你加快步伐,
喘着粗气,血脉上升,肌肉绷紧,心跳加快。
这是我们熟悉的场景,先有情绪,再有行动和反应。
恐惧--->逃跑--->身体反应
慢!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心理学家朗格的却通过实验证明,情绪是因为身体反应引起的。
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即当外界刺激引起身体上的变化时,人们对这些变化的知觉便是情绪。按照他的说法,人并不是因为伤心了才哭、生气了才打、怕了才发抖,而是相反,人是因为哭了才伤心、因为动手打了才生气、因为发抖了才害怕。
而兰格强调血液循环系统的变化和情绪发生的关系,认为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支配作用加强,血管扩张,结果便产生愉快的情绪;植物性神经系统减弱,血管收缩,器官痉挛,结果便产生恐怖的情绪。
一个孩子不是因为厌学才学不好的,而是因为学不好才厌学的;
一个人不是因为上网成瘾才有心理问题的,而是因为先有心理问题才上网成瘾的;
一个问题不是因为多么困难才解决不了的,而是因为解决不了才变得多么困难的。
2
詹姆斯和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乍看荒谬,其实在生活中,还是有很多这样的应用的。
我们都知道,紧张或愤怒时可以做深呼吸,这有助于迅速平静下来。
当我们在做深呼吸时,肢体几乎没有动作,呼吸放缓加深,肌肉、血液等的运动也相应舒缓,最终情绪会渐渐平复。这就是情绪外周理论的一个典型应用。
再如,心情压抑时,外出运动,打球、唱歌等,都是通过身体的运动来调节情绪的;
再如当沮丧时,可以抬头挺胸,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微笑,也有助于激发积极的情绪。
3
张德芬在《活出全新的自己》一书中提到化解情绪的方法-黄庭禅,
黄庭位于我们胸口正中的那一寸见方之处(也就是中医的坛中穴、我们常说的心轮)。
每当我们有负面情绪的时候,以为是生身边人的气,以为是别人的行为、或是外境让我们生气。
其实,我们真正对抗的,是胸中黄庭里那一股被激荡起来的气机,让我们失去控制魂不附体,正是这上下翻腾的一方寸气血。但是每当我们熟悉的这种不舒服感觉生气时,我们就要骂人、掉泪或是逃避。
回观你的黄庭,看清你的恐惧只不过是胸口气血的波动而已。跟它和平共处,不要抗拒,不要打压,不要转移,你只需要做一件事:看着它。
刺激-->胸口气血-->情绪(恐惧)
这与情绪外周理论是不是很相似呢?
4
情绪外周理论受到很多质疑,
到底是情绪引发身体反应,还是身体反应引发情绪,
这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不过,詹姆斯-兰格的理论,
给情绪困扰的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化解方法,
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身体感受上,
观察它,接纳他,
就像《当下的力量》书中反复提到的一个观念:臣服
臣服于身体,臣服于感受,
毕竟身体感受是真实的,
是可以感觉到的,
感受好了,情绪也跟着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