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问,你是不是一个好学的人?相信很多人会点头说是。你看平常,我们也会学习,我们也喜欢看书、阅读一些网络文章、看看杂志…但是,我们都只是停留在随意学习,就是根据兴趣度高低,决定学习的密度,有时紧有时疏。
在没有持续稳定的进度情况下,学习没有目标和计划,所以不会有明显的收益,只是好像不断有点进步,感觉还行。而这种长期的“还行”,会产生两种不良后遗症,一是自满,二是自弃。
如果你缺乏一个知识架构地图,那么这些随意的零散的信息流输入以后,在你头脑里并没有形成系统性,所以构不成知识。知识输入以后需要按照架构分门别类一种储存,才能有效积累。只是随机输入信息的习惯,就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也很好学,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殊不知那只是信息流,这就是自满。
然后呢?就会在一定时间后的某一天,被一句话秒杀了你,这句话就是“懂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你突然觉得这辈子打开方式搞错了,学了那么多顶个鸟用。所以恍然大悟,既然“道可道,非常道”。那么就没必要再费时间去学哪些什么没啥用的东西。你会发现脑子里响起另一个声音:“放下、自在、活在当下”,这就是自弃。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事实上,你只是好奇,并不是好学。学习是一个搭建知识结构的过程,而不是凌乱的储存各种信息,那样的话,当然会觉得学了没什么用。就好像你堆放了砖头、钢筋、水泥,但是不知道要建一座什么样的房子。更可怕的是,你根本不知道有“房子”这种东西,或者,只知道一种房子,不知道房子还有各式各样。
所以,必须拓展认知地图,制定搭建知识结构的计划,有了学习计划和目标,然后就得有好的学习方式来达成目标,完成计划。
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定时定量。由于我们每天工作繁忙,加上手机把我们的时间无以复加的碎片化,我们几乎很难有完整的时间空下来好好学习。这就很自然的使得我们的学习计划永无止境的拖延。我深有体会,床头放一本书,客厅放一本,办公室放一本,没有具体安排每天看多少,有空就看没空就算,结果总是三四个月没看完。而最近购买了《共读英文经典》跟着老师每天定时定量,不知不觉六周(也就是一个半月)的时间,看完一本英文原版名著《简爱》,现在正看着第二本《傲慢与偏见》已经四周,看完了三分之二。你看,只有这样的方式,才能保证学习进度,按时完成计划和目标。
为什么呢?正因为我们每天的时间已经碎片化,你就要学会正确的使用碎片化时间,也就是说,如何在碎片化里面,学到系统的完整的知识。所以我们回想当年小学一年级第一天开学,老师就教给了我们一个工具《功课表》。为什么学校不安排第一周到第四周学语文,第五周到第八周学数学,第九周体育,第十周音乐?而是每天安排了上午四节课下午三节课,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搭配合理,分配在每一天的不同时间。这样才是最好的教学方式,当然也就是最合理的学习方式。
所以,我们要在每一天安排好学习的计划,把不同的内容分配好,定时定量的完成,不拖不抢,按部就班的进行。然后,定期检验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一个最直接的方法,输出。就是教给别人,只有输出的时候,你才发现需要逻辑性的思维概括总结,这样输出的知识才算你的学习成果。所谓“知”了还能“道”,才是“知道”。这样的学习,定时定量,及时检验,我们才能把自己训练成一个会学习的人,才能有效的学习,喜欢上学习。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知识促使你成长、进化成一个更加优秀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