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处体认天理,是明代大儒湛若水的心学主旨、格物说,大意是说“每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够感悟天理并形成行动”。“随处体认天理”的“体认天理”,是宋明两代以来,儒家的核心追求;“随处”,是修正其老师陈献章的“静坐”之说,更是湛若水自己感悟所得。
宋明诸儒大都对道德之理和物质之理不作区分,陈献章则注意到两者的区别,是为“半”——虚实参半。当代学者黄明同认为:“白沙哲学以道为本,又承认天地一气,道通于物,是一种以本为虚,以形为实,实为虚舍,虚寓于实,虚实参半的宇宙观。”湛若水倡随处体认天理,既让人追求道德之理,又让人探索物质之理,肯定两者区别的同时又认识两者是统一的,即不可混乱又不可割裂,是为“一”。
随处,湛若水其实有两种基本解释。他说:“所谓随处体认天理者,随已发未发,随动随静,盖动静皆吾心之本体,体用一原故也。”还指出:“吾所谓体认者,非分已发未发,未分动静。所谓随处体认天理者,随已发未发,随动随静,盖动静皆吾心之本体,体用一原故也。”这是以心说随处。又说:“吾之所谓随处云者,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盖随其所寂所感时耳。”这是以境说随处。以心说随处,是以本体说功夫;以境说随处,是以功夫说本体。因此,随处,是随心的未发和已发、动和静,也是随不同的环境和个人认知(即“吾之所谓随处云者,随心,随意“中的“心、意”,这里说的“心”并非本体意义的心,而是指认知意义上的心)的。
以境说随处,其根本还是心。湛若水说:“见得诸生之心即师长之心,诸师长之心即诸君之心,诸君之心即宣圣之心,宣圣之心即文、武、周公之心,文、武、周公之心即禹、汤、尧、舜之心,古今天下同此一心。”简单来说,正是有“同此一心”这个基础,人们才可以“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去体认天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是这个意思。另外,随处,还有着把仁爱之心扩充至天地万物,成为包贯宇宙之“大心”的内涵。
湛若水以此两图解释自己的学说,都是以心为起点,以心为归宿。
湛若水说的天理,包含了道德之理,也包含自然之理(湛若水所说的自然既不等同不过又包括自然界,指自然发生的事和物,包括个人的七情、人类社会的事物),因而在甘泉心学中,随处相应地是随心之动静已未,也是随不同的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所以人们才评价随处体认天理,是合内外、连动静、贯体用的功夫、心学主旨。
湛若水多次强调“圣人之学,心学也”,然而,怎么具体怎么实践圣人之学呢?湛若水说:“随处体认天理,六字千圣周行,万里一心感应,虚灵中正观生”。这就是说,随处体认天理是心学的具体功夫,功夫的诀窍是用中正之一心去感应,运用这个功夫,即可追随圣人。
注:本文所见的“勿四总箴”图、心性图为本人制作,引用请注明“来源:学者小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