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得到”APP上线产品越来越多(21个专栏+每天听本书+马徐骏说杂志+知识新闻),很多和我一样的深度用户却是越来越焦虑,既怕这么好的新知跑了,又怕那么多的知识消化不了,更怕因此疲于奔命搞得心力交瘁。
去年10月和今年3月,我分别尝试过每天把所有专栏读完并写下评论,确实够累的,直接后果就是耽误了工作,这样看来又有点得不偿失。在多次尝试之后,最近我突然悟出一个方法,只需要4步,每天即可轻松搞定所有产品,关键是质量还不低、吸收效果还很好。
目前所有产品,只有《槽边往事》、《大学问》、《通往财富自由之路》3个专栏没有音频,我会放在每天的碎片化时间看,还有1个《雪枫音乐会》内容比较特殊,我会放在晚上在家听或是周末连续听。剩下的产品,就让我来大作文章吧!
其实很简单,第一步,速读;第二步,快听;第三步,输出;第四步,加固。
以下是我每天的具体操作流程:
7:00——7:15,速读前一天晚上10点至今的11个专栏——
《五分钟商学院》、《精英日课》、《关系攻略》、《硅谷来信》、《前哨》、《熊逸书院》、《超级个体》、《今天》、《北大经济学课》、《罗辑思维》、《樊登速读》,有人肯定会问你能看完?能,一个专栏平均一分多钟,就是看,不要去想太多,了解一个概况即可,记住主要观点和文尾的问题就行了。
7:15——8:00,步行上班和早餐时间,利用2倍速听上述11个专栏。
12:00——12:45,午餐及散步,思考3-4个专栏的课后问题并用讯飞语记写下回复。
17:00——17:,10,速读《大局观》、《伯凡日知录》、《家庭教育宝典》3个专栏和《每天听本书》、《马徐骏说杂志》、《知识新闻》。
17:10——17:40,步行回家,利用2倍速听刚速读完的几个产品。
20:00——20:30,速读并快听《商业内参》、《聊科技》、《老浦识字》3个专栏。
20:30——21:15,思考2-3个专栏的课后问题并用讯飞语记写下回复,整理当天学习笔记并发到简书、朋友圈和小密圈。
可见,我真正专注用于“得到”的大段时间只有每晚的一个多小时,大多是结合其它事完成的。下面我再解释一下这几个步骤。
1、速读,这一步追求的不是阅读质量,而是一个模糊的印象。原来我没有这一步而是直接听,相信大家都有同样的体验,听的过程中一旦注意力不集中,比如盯红绿灯、避让自行车灯之类的,就接不上了,有时又很不方便拿出手机来看一下文字。
2、快听,有了前一步,2倍速根本无障碍。其一,速读越快你的精力越容易集中;其二,即使其间注意力有了偏移,你也很容易迅速切换回学习场景。但这一步还需要边听边想,带着速读到的核心观点和问题去思考。
3、输出,其实每次输出与输入之间都有大段时间,当然这对你在留言区先拔头筹获得大量点赞很吃亏,但关键不是求知吗?留出一定间隔挺有好处的,让新知识在你的大脑后台,也可以说是在潜意识里流动,很多突触的链接你感知不到但却实实在在发生了,然后再挑选出特别有建设性的问题进行回复。
4、加固,人生就是复利和复盘。写下知识笔记,对今日所学展开“知识审计”,去粗取精,固化新知,就是复盘,也是为了复利。
最后,我要说,这个方法还是有很大科学依据的,比如看和听两种维度输入效果更好;保持一定量的输出能够倒逼输入;至于快听,著名的《连线》杂志2017年2月刊专门撰文讲了这种高效率学习技能,保持一定的速度压力你会更集中注意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