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公犹忆裴之才俊,到底是不是真有其事?
名士也需有人懂,名人也要有人教:每天三分钟,《一起来读世说新语》,写写你眼中名人的高下优劣。
《世说新语·赏誉》
庾太尉在洛下,问讯中郎,中郎留之云:“诸人当来。”寻温元甫、刘王乔、裴叔则俱至,酬酢终日。庾公犹忆刘、裴之才俊,元甫之清中。
【译文】
太尉庾亮在洛阳的时候,有一次,去探望庾中郎,庾挽留他稍候一下,说:“大家会来的。”过了一会儿,温元甫、刘王乔、裴叔则都来了,大家清谈了一整天。庾亮后来还能回忆起当时刘、裴两人的才华,元甫的恬静平和情状。
庾亮所问之中郎,是指庾敳,他曾任太傅从事中郎,为人常静默无为,纵心事外。
宾主互相敬酒,酬酢应对,则是对当时社交活动的生动描写。
这则故事,大约发生在永嘉之乱前,我从故事的描写中,看不见任何永嘉离乱前的预兆,也读不出些许永嘉离乱带给时代的腥风血雨。
首先,还是将故事中的人物和这次社交活动的关系建立起来,以备其用。
01 出身于魏晋名门、颍川庾氏的庾敳。
他写了《意赋》,可以算作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中的有为之士。
当时的精英们己经不再把仕途作为唯一追求,转而追求文学、美学、哲学,以及生活享乐。
这就叫清谈,也有时会作为一种品评。
正是这样的社交活动,为创造出了新的文化和文学风格,构成所谓“魏晋风度”提供了可能性。
02 避乱坞壁,吹笳退胡的刘王乔。
刘畴,字王乔,刘讷子,彭城人。
刘王乔少有美誉,善谈名理。
他曾避乱坞壁,贾胡百数欲害之,畴无惧色,援笳而吹之,为《出塞》、《入塞》之声,以动其游客之思。于是群胡皆垂泣而去之。
永嘉中,位至司徒左长史,寻为阎鼎所杀。
司空蔡谟每叹曰:“若使刘王乔得南渡,司徒公之美选也。”
又王导初拜司徒,谓人曰:“刘王乔若过江,我不独拜公也。”
其为名流之所推服如此。
个人认为,蔡谟、王导和庾亮所推崇的,无非是刘王乔的勇气与才思,他鼓笳退胡的事迹,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蒙上了一层独特色调。
换言之,如果刘王乔真的得以南渡,又将如何呢?
03 患有渴利病的裴楷。
裴楷即裴叔则,他似乎写过一篇《与石崇书》,目前我还没有查阅到其具体信息。
史书上关于裴叔则言谈、才华的记录有很多条,然而我却留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这次社交活动所涉人物的生平问题。
首先,先来看看这此历史人物是否真的具备条件,同赴此晏?
五人当中,温元甫与刘王乔生平年月暂无资料可考。
二位庾姓名士中,庾敳生于公元262年,公元311年,即永嘉五年,与王衍一同遇害而亡;庾亮生于公元289年,后来因苏俊之乱忧闷成疾,离世时间为公元340年2月18日,
患渴利病的裴楷年龄最大,出生于公元237年,291年离世。
对比一下,饮晏的发起者似乎是庾亮,这应该是可以确定的。
重点是以下两组数字的对比:庾亮出生于公元289年,裴楷于公元291年离世。
您发现了什么?
是的,裴楷与世长辞那年,庾亮的年龄为2岁。
此时的你一定在想,照这样的话,2岁的庾亮就可以独挡一面,组织游晏和清谈活动了,真不愧是神童啊!
我认为这种推想并不真实,那为什么故事会写这五位年龄如此悬殊之人同时饮晏呢?
我觉得,很有可能学这是作者或后人为突出当时的人文环境而创编的一段佳话。
【评价】
蔡东藩:
汹汹乱党入宫城,母后遭凶饱受惊。三十二年悲短命,九原应自怨亲兄。王敦甫平,苏峻又乱。敦见忌于元帝,遂蓄异图,峻见忌于庾亮,乃生变志。推原祸始,皆由朝廷驭将无方,酿成巨衅。然庾亮之失,较元帝为尤甚。峻虽有不臣之心,但观其闻召之始,遣使白亮,自愿外迁,乃征命已下,又复乞补荒郡,倘亮许为通融,尚未敢称兵犯阙,大祸潜消,未可知也。乃一再不许,激之为乱,温峤郗鉴,求入卫而俱却之,孔坦陶回,谋截击而复不从,事前无弭变之方,临事无御贼之策,卒至忠臣战死,乱党入都,凭陵宫阙,劫掠府库,辱官吏,污士女,而亮反驾舟远逸,窜匿寻阳,谋人家国者,果可若是之躁妄粗疏、轻狂狡猾耶?故吾谓苏峻之乱,亮实首祸,而峻犹其次焉者也。庾亮身为元舅,败不能死,徒自引咎,以塞众谤。卞敦观望不前,仍不加罪,晋政不纲,亦可知矣。为典午复仇计,原宜北伐,为河朔救民计,亦宜北伐,庾亮之奏请伐赵,似也。所惜者,亮有其志而无其才耳。蔡谟之驳议,非谓赵不可伐,正以亮之不能伐赵,不得不为此激切之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