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我,如果只强调擂台上的实战,真的不如去玩散打泰拳之类的,这些体系更简洁直接,收益也最快,正规的mma更是全面而又出色的练习体系,几乎能满足各类擂台的要求了。所以光有个空手道黑带,仅从这种类型的能打去考量真的是难有竞争优势的。那获得黑带都需要什么条件呢?
那首先我冒昧讲一下我对黑带的概念吧。
空手道黑带在我看来是相当于学历的存在,证明你练习得当并获得了符合标准的知识和经历,而且得到了老师的认可。获得黑带的人可以是青壮年,可以是古稀老人,甚至可以是身体有障碍的人,所以这份学历和能不能打并没有直接关联,黑带的第一个段位,只是你作为空手道传承者达到入门的一个小小的证明,并没有大家以为的那么高不可攀。事实上黑带就像一个通过综合考核获得的资格证书,而能打与否只是诸多考核科目中的一项,并不一定占绝对主导。然而,纵使能打不是绝对的,但作为黑带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格斗能力,必然要明显高于同等条件的人,是相对能打,而不是绝对能打。
那么黑带是怎么发出来的呢?
原先空手道是没有段位带色的,入门与否、出师与否,都是老师说了算,引入级段体系后,理论上黑带的签发还是老师的个人行为,标准也都不统一。名师往往珍惜名节,不会兜售段位,对自己的权力也是非常珍惜的。现在很多会馆逐渐把段位应达到的水平给量化了,比如要求打多少人车轮战,能在多少时间里跑多少公里,能连做多少个俯卧撑,但也会有例外,前些年出现过盲人黑带、轮椅黑带、耄耋黑带,我们也有退休老人持有黑带,他们显然是难以达到这些标准的,这说明黑带的颁发机制其实还是能有人治因素的成分的,而这些标准是用来维持大部分青壮年黑带的基本水平的。
除了“练习+考核”模式获得的传统黑带外,还有名誉黑带,这些或是因人情(出资赞助),或是为了追求社会效应(名人代言,给高龄老人、身体不便人士发段位也有类似效果),也有的是出于发展需要(预发段位开拓支部道场)等等,通常这种段位是在黑带和证书上有所标注加以区分的,但是外人难以区分。
就传统黑带来说,需要哪些要素?
关于这个问题,我问过我的入门恩师。他跟我说,心好是第一。这里说的心好概念很宽泛,老师说过淳朴坦荡、胸怀天下、时刻反省、充满感激与敬畏、不贪金钱名利等等,我大概懂他的意思,首先是人品要好心地善良吧。空手道最早只是一门武技,在传授之前就要先确定学生人品才敢教。之后加入了礼仪、个人素养等要求是在它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全面公开后,在改名为空手道后对涵养的要求就更高了,现在空手道甚至已经被当作一种育人的方式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调内心的修养。当初空手道还叫唐手的时候,老师收徒弟跟中国武术一样,要有人引荐担保,老师还要好好考验一番,确认此人平素善良守礼有德行才收为弟子,所以这些都不用在老师认可水平时再做考量。放到今日来看,爱好打架、爱说大话、爱损人者肯定是不合格的黑带,放到过去他们连学都没机会。
练习水平是接下来才看的,其中型和基本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参考内容了。各流派都有自己的发劲方式和技击理论,这些都体现在基本功中。比如一些流派是背肌发力,转来我们小林流后做不来我们的腰胯弹抖发力,即使很能打也拿不到本流派的黑带。又比如刚柔流饼身技巧及呼吸法的运用等技巧,外流派过去的人学不会也是得不到认可的。一名黑带是否合乎留要求,真的只要几个基本动作就能看出来了,所以我去留学时拜访同流派的当地道场,对方让我跟着一起练习,观察了我的基本动作后才认可我的黑带身份。
关于型,我个人认为这才是空手道练习者需要花费大精力去练习的,也是练养打三合一磨功夫的东西,旧时的练习者三年才精修一套母拳,坚持下来的人不仅意志力强、学习意愿高,而且长期练习强化了关节和其他身体素质,这样的人的才能获得老师倾囊相授、接受之后高强度的练习。正统的空手道练习型方式是包含型本身、动作拆解、两人及多人对招、自由组手(类似擂台对打)、护身运用(街战模拟)等多方面的,并非单纯的打套路。然而一些练习者并不真正理解型的含义,把它当作广播操来打,发力不到位,动作也显示不出实际功用,自然体会不到型的重要性。
由于空手道里有许多现代搏击规则禁忌的技术,能练习这些技术的方式得通过型和对练拆解,所以练习型的时候要有假想敌,精神、眼神、用力时机等等都要准确合理。要做到这些就得反复练习同一套动作组合,学习型的过程枯燥乏味,非淡定沉稳的人难以有所成就,而且需要明师指导。因为老师资源有限,加上无趣,很多人自然就转向刺激的打斗,这本身并没错,但过分强调就是实则本末倒置了。
当然,过分强调型和基本,忽略了对打内容,那这门武术就是死的,也是不提倡的。
然后,能打与否重要但不是绝对因素。空手道作为一门传统武艺,最早是琉球士族护身用的,比如首里手(之后传承为小林流、松林流、少林流等),之后琉球商旅人士练习那霸手(之后的刚柔流、上地流等),主要在自卫防身保护财产方面。空手道本源并非常用于擂台的格斗技,而如今能打的衡量手段是比赛场上的有规则对打,虽然空手道也有对打练习,但显然在对现代搏击的适应性上难以媲美拳击泰拳等有着悠久擂台格斗历史的拳种。所以一开始我提到过,追求这种类型的能打,学空手道不是最优解,即使是上擂台的空手道选手其实也是要接受现代化的搏击培训的。如今活跃在擂台上的空手道选手往往风格独特,带有浓郁空手道风格,这是深刻理解空手道传统技术外加现代化高效搏击练习的结果。如果缺少对传统技术的深刻理解,那他们也只是普通搏击运动员而已,不如直接花心思去学泰拳更容易有建树,否则就跟练现代擂台搏击的人穿件道服没什么两样。
关于对打还涉及规则,原先的空手道并不是针对某个规则开发的,空手道家不拘泥于规则限制,所以不能只针对规则练习、不练规则外的东西,这些都是不全面也不妥当的。我们组织在黑带的考核中要打几场不同规则的组手,老师不要求胜负,只看大家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综合表现好的会受到青睐,健全的青壮年如果打起来不行也是通不过要求的。其它一些有名的传统空手道组织也有多种练习规则,并不拘泥于某种规则下的能打,但并不影响练习者喜欢某个规则并在此框架下有所专精甚至走上职业格斗擂台。
对泛规则的适应性也证明空手道也重视能打,衡量纬度不同而已。
其他的还有对空手道历史、文化的理解,以及对于空手道的宏观概念,对外流派的基本知识等等。有的练习者到了黑带还对一些较大的流派没有概念、穿特殊颜色的道服还自以为酷炫有个性、对唐手产生于唐朝时期还是清朝时期都不甚了解,言谈举止贻笑大方,这显然也是不合黑带要求的。
理论知识也是极其重要的东西。空手道两百年传承中,又有东方的智慧,也有西方体育科学的融入,既能讲运气调息气沉丹田,也能讲出斜方肌背肌的发力。历史上的空手道大家多是上流社会人士,文武双全的很多,他们著有书籍、标注过古拳谱、学习引用体育科学,这些都是需要极高的文化水平的。所以好的黑带有段者要用文化知识武装自己,这样才能充分参悟空手道中的各项术语、理念。只顾自己练,没有很好的总结过所学知识,是比较容易练岔的,老师精力也有限,不一定能发现所有的问题,学生不反思不学习辅助知识,往往会有不好的后果。比如老师讲解了行拳的基本准则和相关术语,有的黑带可能不理解也不去深究,但就是肯下功夫苦练,可惜不能保障动作都合乎原理,事倍功半不算,结果还练伤了身体带岔了晚辈,结果早早地断送武术生涯,说好的黑带初段只是入门呢?做老师的看到自己的学生因练伤而弃武,悲伤感不亚于白发人送黑发人,所以不可不小心对待。
以上这些方方面面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主次之分,实际上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题主可以综合考量一下自己,尽量做到尽善尽美,将来做一个不偏科的有段者。
对了,现在空手道练习者还有传承的任务。曾经我不想考带,有个前辈跟我说,段位是种责任,有段者要给晚辈在各方面做表率,也不能以不是黑带来给自己的练习懈怠找借口,要积极学习前辈的经验,再毫不保留地传给晚辈了。听完这话,当时的我便热血沸腾地积极参与考试升带了。现在入段也好几年了,心态平静下来以后回头一看,真正宝贵的其实是这黑带背后承载的经验和知识,而不是段位的荣誉感,只要按照要求尽心尽力,黑带的获取只是一个自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