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台湾大学周志文教授:守候着我的“笨”女儿,直至她花开烂漫
http://mp.weixin.qq.com/s/smIPs9O3-ittxwDF6xsxJQ
作者观点:没有一个孩子应该被放弃。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教育应给受教育者知识,这些知识应该是教导孩子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教育应该想办法造就一个人,而不是摧毁一个人,至少使他自得、使他快乐,而不是使他迷失、使他悲伤。
分析信息,追问前因后果:
前:作者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
作者讲述了自己的“笨”女儿从一个学习不好、不被同学待见的“差”生,如何重拾自信,兑变成优秀的钢琴演奏者。
为什么这件事情对我很重要?
作为一个女儿的父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在某些时候会觉得孩子不够聪明,像我的孩子在现阶段就觉得她算数能力和记忆能力不够好,我需要了解用什么心态和方法去教育自己的“笨”孩子,对于教育本身我要问自己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因:关于“没有一个孩子应该被放弃”的原因,作者提出了哪些假设?
作者认为:我们的教育,让「正常的」、成绩好的学生得到鼓舞,使他们自信饱满,却使一些被视为「不正常的」、成绩差的学生受到屈辱,让他们的自信荡然。凭良心讲,那些被轻视的「不正常的」、成绩差的孩子比一般孩子是更需要教导,更需要关心的,然而我们的教育,却往往把这群更需要教育的孩子狠心的拋弃、不加任何眷顾。
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作者阐述了外界环境对于一个所谓“问题”孩子的影响,校园霸凌、不被老师重视、不被家长理解,自信心被摧毁。
另外,从孩子内心上来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尤其遇到困难自己无法解决时,更希望能从家长那得到支持和引导,从而树立积极对待困难的心态。每个孩子从自己本身来说也不希望被人放弃。
后:依从信息后会怎样?对我有好处吗?
对孩子内心的支持和积极的引导有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和抗挫能力的加强。
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问题有多严重?
不给所谓这样的问题孩子多一点支持和引导,会增加他们的挫败感,久而久之会自暴自弃,形成习得性无助。
整理信息,清晰适用边界:
适: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样的实例?
暂时没发现。
用:这样做的具备哪些条件?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给予孩子支持和引导是每个家长都能做到的,但是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对于一般普通家庭来说很难做到。因为家长要给孩子足够多的是错机会,从而找到孩子真正的兴趣点,这需要家庭有一定财力并且父母充分理解孩子才能做到。文章作者本身是台湾大学的教授,家境应该不错,对于教育本身有相当见解,才能做到这样的支持,而且他女儿的钢琴潜质突出,很容易被发现。如果钢琴不好(财力不够的家庭也无法学钢琴),学习不好,画画不好。。。要把一个一个的兴趣都试一遍,试问一般家庭有几个有这样的耐心和财力、精力逐一试错呢?
边:有没有类似的信息?
http://mp.weixin.qq.com/s/e_bq64ywnvzhtfodcDWckg
国外的一些私立学校为了发现孩子,除了英语、英语文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几门必考课,还有众多的选修课,比如38门外语(从法语到梵语)、27门人文科学(从历史到公民教育)、18门艺术类(从音乐到电影研究)、23门科技类(从营养学到系统控制),以及19门其他(从统计到赛车),可以说现代社会林林总总,都在学校学习视野内。这和作者的不放弃每个孩子,发现孩子的长处有类似的地方,当然,也要花费大量金钱的。
界:其他的信息与此文真正区别在哪?交界又在哪?
此文阐述了教育是要想办法发现自我、肯定自我,不抛弃,不放弃,想办法造就孩子。而类似的信息讲述了外国学校在培养孩子兴趣上如何做的。一个是思想上的指导,一个是实际行动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