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雪漠亲子阅读”培训于2018年3月28日在武威举办,全国各地的读者、志愿者们相聚一堂,纷纷前来聆听此次的课程。
进入课室前,我们穿过一个破旧的楼道,楼道很窄,这里的建筑看起来年代久远,墙壁的四周有很多小广告、传单、招贴,密密麻麻的布满整个楼道,这不仅没有让我们觉得混乱不堪,还构成了一种怀旧的美感。这里的每一座建筑都有着不一样的意义,有着超越物质的另外一种精神价值,所以即便这里的建筑再旧,楼房墙面再混乱,在我们心中仍然有着不一样的味道,依旧显得这么美好,已然成为我们心中的一道风景。
这间教室,是雪漠老师十多年前在武威开办的“雪漠写作班”的旧址。走进教室后,看到教室里桌椅的摆设,用的还是我们儿时幼儿园里“排排坐”的桌椅,只不过更高了些,还是记忆里青绿色的涂漆,一张桌子可以做三个人。木搭的小板凳重心已经不太稳了,破败的墙壁上也流露出怀古的气息。
近几年,雪漠老师进入各种文化讲堂举办讲座,现场动辄百千人,经历过了多少大场面,再回到当初创办“雪漠作文班”的这间破旧的小屋,反而让我们倍感亲切。同学们仿佛又回到了学前时代,眼前浮现的是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是课间的笑闹嬉戏,是一些奇闻异事的传说……其实,每个人的心中,更希望走进雪漠老师创办作文班当初的情境,希望沿着以记忆的隧道,走进雪漠老师心中那段风尘的历史。
雪漠老师在三十多岁时,在此开办了作文班,教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孩子,他对这处住所,也充满着不可割舍的情感,从这里,至少培养出了上千名栋梁之才。在雪漠老师创立作文班时,他的初衷不仅仅是教孩子们写作文,而是让孩子们学会如何做人。以写作文的形式来提升孩子们的人格修养,当初雪漠老师教授的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走上自己的人生轨道,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这也可谓桃李满天下了。
雪漠老师在十几年前离开了武威,却依然保留着这处房子,十几年后再度回归,已经物非人亦非了,在他的心中有过多少感慨,有过多少酸甜苦辣,有过多少难以忘怀的瞬间,多少往事浮现在眼前,我们不得而知。在那份感怀的氛围中,我们只能默默聆听着、想象着、感受着。当下的这种心情,能有人一同分享,这份感怀能有人感同身受,这也许就是师生之间最美好的关系吧。
《雪漠作文报》最后一期创办于2008年,这份报纸至今已经停刊了十年,然而,当我们看到这份朴素而简约的小报时,内心洋溢着温馨,想起了《一个人的西部》中儿时的年代。儿时,村里没有书,对知识的渴望,使得雪漠老师在艰苦闭塞的环境中也要创办报纸,为孩子们提供一份精神的阵地。这份报纸能否刊印至今已经不重要了,但是这份报纸承载了孩子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望,承载了雪漠老师对孩子们的关怀。这份报纸中所记载的印记,让我们的内心澎湃而又温暖。
这趟武威之行有几件重要的事情:一是甘肃作协邀请雪漠老师回来开会,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为雪漠老师在甘肃策划了三场签售活动,顺便进行第一届“雪漠亲子阅读”培训课程,正好在十多年前创办“雪漠作文班”的旧址展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因缘上的和合,一种好的缘起。二是张掖图书馆的黄馆长要创办“雪漠研究中心”的因缘,促使了雪漠老师这次的甘肃文化之旅,也有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前来学习,感悟雪漠老师曾经的生命历程,这是一种更加珍贵的缘分。
这一间有着历史纪念意义的小屋,还是《西夏咒》创作的地方,这让这间破旧的小屋,愈加值得人们感怀。《西夏咒》在众多评论家与读者眼中,是如神作一般的作品,而其诞生地却是一间破旧而偏僻的小屋。往往历史上的圣地起初都是一个“土眉土眼”的存在,而因为其主人思想中的光芒与智慧,被世人所认可,那些“土眉土眼”的所在,才成为诸多信仰者向往的圣地。所以,我们不要害怕身边环境的落魄、闭塞,很多诞生伟大作品的圣地,起初便是众人眼中最不起眼的所在。
发心重建这个基地的未央师兄,从仅有的六万元积蓄拿出五万元用于建造未来的办公室,仅剩下的一万元用来解决自己的温饱。说到这,大家由衷地投来了赞赏的目光,并非因为捐赠的多少,而是她把所有能贡献的全都贡献了出来。
成立这次“雪漠亲子阅读”培训的机缘,是源于近来国家对文化战略的转变,所以我们的文化传播也要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目前国家最支持的,是公司商业的运营模式,对于文化公益团体,政策给予一定的限制,而对于公司却给予最大力度的扶持。
雪漠老师曾说他经历了四次打碎:第一次打碎了文学对他的桎梏;第二次打碎了宗教的桎梏;第三次打碎了文化的桎梏;第四次将文学、宗教、文化的标签全部撕碎。雪漠老师担任起了一位CEO的角色,他玩笑地说:“我最大的成功,并不是成为文化大师或成为人们所敬仰的某种精神领袖,当我能成为一名为世人所知的著名CEO时,才是最大的成功。”对于这种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转变,我们虽然瞠目结舌,但也见怪不怪了。也许将来,我们还将迎来雪漠老师第五次、第六次、第N次的打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