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前一周,我陷入了开学综合症,表现为焦虑,脾气暴躁,心有压力,担心孩子在校表现,看到孩子磨蹭,不主动,忍不住想要训斥。
作为一个四年级调皮男孩的妈妈,焦虑是我很不陌生的情绪。对我来说,焦虑的最大好处是推动我进入积极应对的状态,遇到问题,能立马采取行动,寻求解决。
还记得孩子刚上小学的第一个周末,就接到班主任的电话,指出孩子的诸项不足,瞬间就被烧焦了,之前压根没想到孩子上学会有这么多事啊!第二天,我当机立断地联系了关注已久的萧愚老师,申请加入他的家庭教育网校,开始疯狂学习,调整心态,帮助孩子适应学校教育。
心理学对焦虑的积极意义阐释如下:
焦虑是人类在与环境作斗争及生存适应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基本情绪,在应激面前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充分地调动身体各脏器的技能,适度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和警觉性。
所以,面对焦虑,首先要去发现它的积极意义,并善加利用。
然而,凡是焦虑过的人都知道,焦虑是一种很难受的情绪体验,往往让人坐立不安,如鲠在喉,不但身体上会有感觉,比如胃部紧缩,无法放松,还会导致情绪烦躁,易激惹,并最终影响人际关系和处理问题的心态,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
所以,更深一步理解并处理焦虑,也是势在必行。如果说抑郁是活在过去,纠结于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无法放下,那么焦虑则刚好相反,焦虑的人把恐惧投射向未来,对将来的或不确定的事件过度担心、害怕,活在了预想的恐慌中。
焦虑分现实性和病理性焦虑,后者需要专业处理,不在讨论范围之内,这里要说的是现实性焦虑,所表现的是对现实的潜在挑战或威胁的一种情绪反应,而且这种情绪反应是与现实威胁的事实相适应的,是一个人在面临其不能控制的事件或情景时的一般反应。焦虑的强度与现实威胁的程度相一致,并随现实威胁的消失而消失,因而具有适应性意义。
正所谓久病成医,因为常常焦虑,我慢慢摸索出几个对治焦虑的方法,介绍如下:
一、开始感觉焦虑时,提醒自己把注意力拉回到当下,看清楚当下一切都好,我所焦虑的只是对未来的投射,而不是实际发生的。
比如,到晚上10点了,孩子还磨磨蹭蹭没上床,想到晚睡会影响发育和健康,影响第二天听课,我的胃就开始紧缩,进入焦虑状态。这时候,需要深吸一口气,提醒自己放松,当下还没有发生我所预想的种种后果呢,如果火冒三丈地训孩子,反而睡得更晚,得不偿失。
人是很难活在当下的,头脑总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窜来窜去。人还不喜欢忍受不确定的状态,所以常常脑补未来。而恐惧深植于人类的潜意识,脑补出来的结果通常很吓人。这些特性决定了要回到当下,需要一点训练(小孩子除外,人家还活在当下,大脑没那么发达。),来培养基本的觉知力,至少对自己的感受、念头能有个观照,知道自己正在焦虑,脑子跑到未来去了。
而觉知力的培养是个逐步的过程,开始时不知不觉,慢慢地后知后觉,继而当知当觉,最后先知先觉。至于训练的法门有千千万,最好选择自己能接受并能坚持的,具体的就因人而宜了。我也只是知晓大体的方向,自己的修行还远远不够,不敢妄加分享。不过,个人认为,不管哪种方法,最终都需着落于生活,接受生活的检验。
二、积极寻找解决当下问题的有效办法,问题解决了,焦虑自然缓解。例如上网查询,找专业人士咨询,向过来人取经等等,总之要把焦点放在行动上,脑子想再多,也是白纠结。
信息时代,具备工具意识特别重要,遇到事情,得知道去哪里找答案,为此平日就留心积累,多读有利于增长智慧的书,多向高手请教学习,多和有品质的人交流,培养自己的眼光和格局,建立多维的支持系统等等。
三、不断发现并修正自己的信念系统,痛苦是因为有执念,找出背后的错误认知,才能从根源上解除焦虑。
比如“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就意味着我不好,我无能,没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说明我不是个好妈妈”,这样的念头很容易触动妈妈的自我价值,在孩子出现问题时,无法冷静面对,就事论事地解决,而是陷入“我很糟,你也很糟,你真不懂事,太丢脸了......”这样的情绪反应中去。
孩子给我们的挑战,往往是我们未完成的功课。特别是男孩的妈妈,一是没有切身体验,很难理解男孩的行为和心理,二是容易被人指责为纵容孩子,不会教育,所以当孩子问题频出时,往往特有压力,很崩溃。但反过来说,借着孩子给我们的挑战,也正好可以盘点内心易被触动的按钮,从而有机会变得强大。至于是机会,还是灾难,则取决于妈妈的心态。毕竟,任何事都可以一分为二,坏事也能变好事,妈妈的强悍也是借孩子磨练出来的。
有时候,我们会忽略孩子正在成长的过程中,而去要求他一步到位,尽善尽美,不给孩子在错误中成长的空间,或是倾向于把能力问题,归咎为意愿问题,孩子学习不好,就指责他不够努力,没有用心。其实,孩子出现问题是正常的现象,谁能不犯错误地长大呢?与其给孩子贴标签,将问题扩大化,或是盲目遮掩,得过且过,不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看到底是能力问题,需要具体方法的引导,还是态度问题,需要进行三观的校正。有的放矢地教育,好过一刀切。
用固定的眼光看发展中的问题,既于事无补,又有失客观。孩子本就是孩子,成长需要耐心地等待,让时间来帮助完成。只是我们被植入了太多必须怎样,应该怎样的观念,以致于看不到也不愿接纳真实的孩子。因此,常常叩问头脑里的那些观念,看看它们是否真的合理,是否需要修正,就变得很有必要了。
四、当孩子总被告状时,要选择相信自己,相信孩子,相信成长,相信未来,否则会很受伤,很焦虑,很彷徨。
说实话,当孩子因调皮,坐不住,不守纪律,和别人的同学发生冲突,而被别人说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未来会怎样怎样时,我对孩子的信任一度动摇,内心充满了焦虑和沮丧。我不仅怀疑孩子,更怀疑自己,直到有一天,突然醒悟,如果连我都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了,还有谁能帮得了他?别人看到的只是孩子的一面,纵使是事实,也并不全面。若因此就判定他是坏孩子,未来如何如何,那就太可悲了。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自己的孩子,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当然不能讳病忌医,刻意掩饰,同时也不要抹煞孩子的优点,陷入问题中不能自拔。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优缺点,但评价体系往往单一。在单一的体系之下,必然有的孩子会被归为“好”的,有些被归为“坏”的。作为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鼓励他成为自己。当孩子被告状时,我们会因在意别人的看法,怕别人说我们不好而感到焦虑,所以跳脱既有的评价体系,从更加多元的角度去看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从焦虑中平静下来,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去成长。
信任是最好的支持,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孩子,有信任,才能从容地静待花开。
关于如何发现并修正自己的信念系统,我曾用过一些小技巧。在这里推荐拜伦・凯蒂的《一念之转》,遇到焦虑的事,先问自己四个问题,然后试着反向思考,或许可以找回内在的平静。
1、那是真的吗?(我所认为的是真的吗?沉思默察,让答案自内心浮现。)
2、我敢肯定那百分之百是真的吗?(事情真像这样子吗?我真的了解他,知道什么是对他最好的吗?我可以预见未来吗?通过进一步质疑,松动信念。)
3、当我持有这个想法时,我会如何反应?(我会怎么对待自己,对待孩子?当有这种想法时,我有什么样的感觉?当我对他有这些反应时,他会怎么样?我能否找到一个理由,让我保有此想法,而不会有压力?我有放弃这个想法的理由吗?)
4、没有这个想法时,我会是怎样的人?会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然后进行反转思考,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发现真相。
拜伦・凯蒂是个很传奇的开悟者,她创造的一念之转,简单好用,帮助很多人觉察念头,摆脱执见。她在《一念之转》中说,天下的事情只有三种:我的事,你的事和老天爷的事,分清楚这三者,也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很多不必要的焦虑。
妈妈陷入焦虑,就会有意无意地传递给孩子,内心失去平和,则无法很好地支持和引导孩子。谨作此文,提醒自己,当焦虑来袭时,给自己一点空间,去觉知、感受,做一念之转。
奇怪的是,真的开学了,反而不焦虑了,看来不确定的未来,如同楼上没有抛下来的另一只鞋子,让人惴惴不安。若能来什么接什么,反而没啥可焦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