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把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头像放在最大面额美钞上,可见他在美国主流观念中他的地位如此崇高。毋庸置疑,他绝佳的诠释了美国精神和美国梦——作为一个英国清教徒移民的后代,从穷小子一步步成长为印刷商、出版商、政治家、科学家、发明家,推动了美国独立并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朴实客观的描绘了他丰富一生的奋斗历程和成功感悟,以及对美德的弘扬。这本书是富兰克林65岁开始着手写作的,历经世事且充满智慧的老人家总传递给后人普世的道理却又引人入胜。“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是人性之常情, 本杰明•富兰克林却与中国士大夫有着相似的平和。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位成功人士回忆往事的时候,对于年轻时犯的错误毫不避讳,对取得的成就也毫不夸耀,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德的体现,也是对过往诚实坦然。
西方传记对童年时期的经历总是不吝笔墨的,往往成功人士早年的经历和性格、习惯的养成确实成为影响一生的种子。富兰克林的父亲养育了17个孩子,可想而知生活负担是沉重的,但是他并没有忽视对孩子的培养,比如送富兰克林去学校——尽管是出于教会方面的原因,识字令他也爱上了读书、写作。富兰克林不愿意继承父业做蜡烛工人,于是父亲便带他去看看各种不同工匠怎么干活,原本是想找出他兴趣所在,副产品却是让富兰克林喜欢上动手和实验,从而成为发明家、科学家。富兰克林无意成为一个手工匠或者劳力者,因为能够读书、识字便有机会当上印刷工人,日后也能以笔为戈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科学成果的传播以及向英国殖民者挑战。富兰克林自身也非常善于学习,例如他想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把自己写的文章与报纸上的文章对比,纠正错误、扩充词汇、改进文法,多读多写。父亲除了有意培养孩子们自力更生的能力,也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谦恭待人而且努力赢得他人的尊重,切忌讽刺诽谤,要勤劳苦干、省吃俭用等,这无形中促成了富兰克林朴素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形成。栋梁之材大多还是良好的种子根基和幼苗时期茁壮笔直向上生长。
富兰克林离家自立后,确实如父亲所愿,结实良师益友,组建志同道合青年一起读书、讨论的“共图会”,给他提供了勤学苦读、不断改进的途径。因为“共图社”和印刷所扩张的缘故,他在当地的社会影响力也开始崭露头角,而他自身也愿意积极投身于公共事务,比如参与或者推动改革巡夜制度、组建消防队、建布道堂、城市保洁制度等等。日后英法殖民国在当时的北美殖民地战争期间,他也充分调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为民争利,并且向英国殖民者手中不懈争取美国居民的权利。
在行文的字里行间也体现富兰克林为人处世的智慧:比如他说人们在专心致志做事的时候,充实满足,如果闲暇无事,则会无事生非;再比如随军牧师抱怨军人不愿意听祈祷和布道,但是领酒时积极准时,富兰克林建议牧师来管酒,并在祈祷之后分发。而他在学术方面与他人观点相左时,对方发表文章反对驳斥,他认为与其争论其实是耗费时间,愿意让自己的学术文章自主沉浮——这也体现出心态之平和。
《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最常为人所道的是他定制的十三美德表格,这是富兰克林在二十多岁开始对自己的习惯有意进行引导并加以坚持。我们常常强调习惯的力量,虽然青年时期人的习惯已然形成并且很难改变,而努力脱离人性的舒适区,向正确的方向努力,想不取得进步都很难。通过十三美德上的修为,对富兰克林的一生影响巨大——因为勤奋和节俭,他早年景况顺遂而后也得以积累相当的财富,还学得种种知识,并在学术和发明上有所大成;因为节制和清洁他能够保持身体健康长寿;因为缄默、中庸和谦卑,他不会因为意气用事树敌,并且脾气平和、人缘良好并树立社会地位;秩序让他生活井井有条;平静让他不因小事、常事和难免之事搅乱方寸,有限的时间花在更有意义的事物上;诚信和正义使得他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从完善小城的公共设施和制度,到推动美国独立,从扫一屋到扫天下。
没有任何人能够将自己的自传写到辞世的环节,自传的最后一部分是富兰克林谈及自己每年出版一册的《穷查理年鉴》,这是一套专门收录格言警句的书籍,面向的读者是普通大众,其中不少佳句在日常中为人传诵,即便是现如今看了,这位智慧的老人留下的这些格言警句一字千金,也是常读常新的朴素道理。
阅读完富兰克林朴实客观的自述,再看那张1706年止于1790年的富兰克林年表,不禁感慨:时间的刻度对每个人都是平均分配的,而有限的时间内却可以拓展无限的空间,这幅年表仿佛一颗参天大树上的刻度,越往上的部分越枝繁叶茂。富兰克林的一生是积极向上的一生、成就丰富的一生、充满意义的一生,没有虚度年华也没有碌碌无为,也启迪了无数后人,不仅代表美国精神,更是一种正确人生观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