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国他乡,比如欧美有没有古英文、古德文、古法文的基础教育,浊某不知。就大中华圈而言,古文,文言文的教育是相对普及的。在我们初高中的课本上都有一定篇幅的经典文言文。
也是这个原因,像“刻舟求剑”、“完璧归赵”、“荆轲刺秦”等典故,人们才能够耳熟能详,朗朗上口。
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看,中华文明可知的数千年历史之中,风土人情几经变迁,人们的发音吐字与古时已然大大不同,然而文言文却大致稳定的保留了下来。
这形成了一种传承,透过文字将历史的变迁,沧海与桑田的记忆流传了下来。也给予了后来的人们一个管道,用以发掘了解前人的思考,借鉴过去人的智慧。
我们的历史是一本太厚重的书,只要愿意去探索,现如今人们现实生活里的困惑,有许多都能从历史中找到答案。而文言文则是我们寻找答案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更进一步,是文言文所承载的历史记忆,让如今的国人们凝聚在了一起。
现实中我们常遇到一些复杂的场景,如果直白地去描述,未免篇幅太显得多拖沓,令人生厌。此时若是引用一两句文言文的成语典故,那么复杂的情节因为彼此都熟稔的缘故,一下子就变的清晰明了。
比如,我们说一个人在“掩耳盗铃”,或者评价某件事办的“刻舟求剑”。借用文言文里的典故,不但原本需要复杂描绘的事情变的简单,而且彼此沟通的人也能很快心领神会。这无疑大大提升了沟通的效率。普通的典故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荡气回肠的英雄事迹?
沟通没有了障碍,自然而然心灵便靠的更近,由此产生了凝聚力。
从个体上而言,文言文精炼的语法是对审美的提升。作为一个通行的规则,世间美好的东西大多简单而纯粹。文言文亦然。透过对精简文字的赏析,自然而然更易于对心灵产生启迪,让人意识到什么是“美”,什么是“文华”。
综合以上林林总总的原因。浊某个人认为文言文教育是有必要的。然而现实里许多朋友可能有其它的看法。
不时能听闻到一些学者有提出减少文言文课本占比的意见。当然了,浊某不是专家,学识与见地,肯定比不了专业领域内的老师。所以老师们提出他们的意见,肯定有他们的思考。
行文至此忽然想起我自己的高中。虽然课本上文言文精炼的教材许多。然而我整个人却把心思耗费在了逃课与网吧上面。由此可见,编写教材的老师们再美好的心愿又有什么用呢?还需要人自己的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