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小欢喜》到41集。
乔英子离家出走,妈妈好不容易找到她,得到的却是女儿激烈地控诉:“你从来都是凭着你自己的想法来决定我的人生,可是你想过没有我的心里到底想要什么吗?”
宋倩万分不理解:为了女儿,她辞掉了重点高中老师的工作,付出全部的精力和心血为她设计好人生的光明大道,女儿只要按照她规划好的路线去走就可以,可是女儿为什么偏偏不听从她的安排?
从电视剧一开始,宋倩就体现了她不可理喻的控制欲:
她将女儿的房间做成隔音室,安装了透明玻璃,方便监控女儿;
高三誓师大会,女儿在许愿的气球上写上“航空航天大学”,她偏偏要写上“清华、北大”,不管女儿的情绪已经一落千丈,坚持再写上“700分以上”;
天天给女儿做药膳,并强迫女儿喝下去;
女儿要去参加天文馆的演讲,她千方百计阻拦;
女儿要参加南大冬令营,她绝不允许。
她要确保她的女儿在考入清华、北大这件事情上不会万无一失。
其实,宋倩对女儿的这种养育方式是典型的清单式育儿。
什么是“清单式育儿”?
斯坦福大学新生教务长、同时是两个孩子妈妈的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提出了“清单式”育儿的概念:父母事无巨细地管理孩子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等,父母列出清单,孩子照做就可以了。
父母为了打造出一个完美的孩子,要求孩子清单之外的事情不允许做;清单之内的事情必须要做。
而这种养育方式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我们绝大多数家庭中。
“我吃得盐比你吃得饭还多,照我说的做就好了。”
“你的前途我都安排好了,你只管学好习就行。”
“放心,父母绝对不会害你,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
他们关注孩子的每件小事,掌控孩子的每个细节,引导他们进入名牌大学,并冠以美好的理由:这都是为你好。
在父母设计的完美“清单”教育下,孩子真的会成就优秀的人才吗?
曾经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
父母都是某师范大学的老师,他们为孩子设计了一套完美的路线,只要孩子按照他们设计的路线发展,肯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孩子小时候还听父母的话,基本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表现还不错。但到了青春期就开始状态不佳。
第一次高考时,没考上重点大学。父母强行安排他复读,就在考试成绩公布的前一天,因为担心自己考不上父母要求的重点大学,他跳楼自杀了。第二天,成绩公布:他的分数过了重点线。大家都为这个孩子痛惜:本来可以去上重点大学的。
依我看,这个孩子即便考上大学,也会出现其他的心理问题,不一定能够正常完成学业。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作主,那么就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
清单式育儿对孩子有哪些不利影响
朱莉在斯坦福做新生教务长期间和几千个新生交谈过,最后发现,这些考入了斯坦福的“别人家”的“成功”孩子,很多人并不快乐,甚至还伴有严重的心理危机。同样她也目睹了从斯坦福毕业的学生,很多并没有获得事业与人生的幸福。
父母对孩子强烈的控制,可能对孩子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
1、加剧孩子的压力,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清单式育儿的父母有一个不可抗拒的观念:孩子只要集中精力去努力学习,就能步入好的学校,进入好的班集体,拿到好的学习成绩,进入仅有的几所名校,找到好工作,生活很幸福......
我女儿的一个同学,初一时每次考试几乎都是满分,每次都占据年级第一的位置。但是妈妈不满足于孩子如此优秀,为了让女儿保证百分百升入名校,妈妈安排她除了正常上课、做作业外,将课余时间排得满满的:奥数、英语、阅读提升......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却逐渐开始逃课,连正常的作业都不完成,学习成绩也有所下降,产生了明显的厌学迹象。
大家都以为只有学渣才会厌学,学霸都是热爱学习的人,其实 ,当孩子压力过大,家长期望值太高也会引起好孩子的厌学情绪。
作为一个有口皆碑的学霸,她的厌学情绪出乎大家的意料。但是,细想起来,又情有可原:完美的清单式教育,孩子没有一点个人自由安排的时间和意愿,完全在父母的控制下生活,难免会产生压抑和无力感。
2、引起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少年派》,其中的林妙妙妈妈王胜男,也是个控制欲很强的妈妈。按说,家长管控这么严,孩子应该很乖吧?但是,高三时,在大家都全力以赴为高考做准备的时候,林妙妙却做网络直播走火入魔。
王胜男知道后,认为女儿的行为不可理喻,强迫林妙妙停止直播,没收了她的全部直播用具,甚至闹到直播公司。但是非但没有阻止住女儿的行为,反而雪上加霜:林妙妙要跳楼自杀。
父母不认可孩子的行为,不积极与孩子进行沟通,而是采取强势控制的方式,对孩子的心理会造成莫大的伤害,这些伤害可能内化为抑郁情绪,也可能外化为攻击性行为,比如自杀、攻击他人。
3、容易让孩子产生心理疾患。
在父母的清单式育儿方式下,孩子变得忙忙碌碌,他们没有玩耍的时间,为了努力的完成清单上的内容,他们甚至喘不过气来,严重的会让孩子的心理变得极其脆弱。
乔英子在妈妈规划好的完美成长清单的高压政策下,渐渐承受不了,连续34天没有睡过一个好觉,经常在凌晨时分醒来。她寄希望于去看星星能够改善,结果根本没用,实际上英子已经患上了抑郁症。
去年,曾经的高考理科状元,北大毕业后留学美国的研究生王猛给父母写了长达一万多字的信,控诉父母对自己的控制,因此火了网络,引发大讨论。
从小,王猛就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从小成绩数一数二,四川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生物专业录取,本科后又成功申请了美国一所名校的研究生 ……妥妥学霸一枚。
可是,王猛在2012年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跟父母断绝了来往。
因为王猛发现自己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无法顺利工作和恋爱。在他学习了部分心理学知识后,他认为这是因为他从小被父母控制过严而导致的。
比如:上二年级时,班里要搞文艺演出,前一天班主任要求大家穿齐膝短裤参加,但演出时却只有王猛没按要求着装。因为他的母亲让他穿长裤,他提出带上短裤备用的请求也没被准许。王猛说,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的,几乎没有一次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选择的。
王猛的同学说:“他妈有疯狂的控制欲。中学时为了让他留在身边,不允许他去上重点中学,而是留在单位办的普通中学。不愿意他以任何形式离家太远。“
父母的过度“保护和帮助”,看似在完成某项神圣的职责,其实无形当中传递给孩子一个信号:“孩子,没有我,你什么都做不了;没有我,你不可能成功。”却不知道,他们的过度干涉让孩子痛苦不堪,久而久之,他们就被这种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变得脆弱不堪,筋疲力尽。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是“我爱你,但给你自由”
1、尊重和理解孩子,给孩子个人空间。
控制是隐藏在每个人体内的本能,但试图控制孩子的一切,结果就是失控。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父母对孩子控制欲强,容易对孩子造成长久的心理伤害,令他们长大后幸福指数较低、依赖性较强,负面影响堪比丧亲。
孩子渐渐长大,渴望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渴望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这是成长的必然规律。他们需要去思考、规划、决定,为了实现热爱的目标,他们要付出行动、要去应对可能出现的错误,建立起自己的自我效能。
作为真正有爱的父母,应该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平等的个体来对待,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想法,尊重他们的决定。
但也并不是放任不管,在孩子成长的重要关口,父母给孩子出谋划策,但对于平常生活中的事情,父母没有必要大包大揽,应该让孩子去思考、去决定。毕竟孩子未来的路需要他自己去走。
2、进化爱的方式,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为了终结“清单式”育儿的悲剧,朱莉给出了两点建议,其中一项就是“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就是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需要任何意义上的回报,它只是一个礼物,是所有孩子都应该得到的礼物。
所以,放下对成绩和分数的痴迷,而更多的关注孩子的习惯、心态、技能、身心健康,有了这些,他们在哪里都能成功。
当孩子放学回家,请放下手里的电子设备,让孩子看到我们喜悦的笑容,认真的询问一句:
“你今天过得怎么样?”
“你今天过得开心吗?”
“中午都吃了些什么?”
在童年期间,孩子不需要过一个清单式的童年、清单式的人生,他们需要父母以身示范教会他们如何去爱,这才是决定孩子未来是否幸福和成功的关键。
3、让孩子学做家务。
听着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但是这是有强悍的科学依据的。
史上历时最长的人类研究被称为哈佛格兰特研究。这个研究发现:我们想要孩子们达到的专业上的成功,源自于小时候做过的杂活,而且,越早开始越好。
朱莉说:
“干家务是一种撸起袖子就去干的心态,这种心态代表着,总有一些大家不情愿的工作,但总有人要做,那就我来吧;
这种心态代表着,我会尽力为了改善整体环境而努力,这会让你在工作中更有优势。我们都明白这个道理,你们也都懂。”
在清单式童年里,我们不让孩子做家务,认为这是一种浪费时间。
然而等他们长大后进入职场,还要等待另外一个清单来指导。
但这个清单是不存在的。“
所以,请放下对成绩和分数的执着,把“清单”腾空,用爱填满。父母的工作绝不是把孩子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是帮助孩子成为辉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