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本人允许,谢绝转载)
惊闻,著名作家二月河于今日凌晨在北京因病去世。
谨以此文痛悼二月河先生,祝愿先生一路走好!
二月河,本名凌解放,21岁高中毕业,没上过大学,却是大学的博士生导师;40岁开始写作,大器晚成,《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500多万字的“帝王系列”历史小说横空出世,并相继被拍成各种影视剧。
“创作是一次精神上的沙漠旅行,疲惫不堪,但只要穿过沙漠,前面就是绿洲。”
写《康熙大帝》时,二月河一家三口蜗居在南阳一间只有29平方米的平房中,屋里到处堆着他从旧市场上淘来的发黄的书和报纸,妻子和女儿要从堂屋里过都迈不开腿。
当时家里太穷,用不起电扇,夏天,他就拿一桶水放在桌下,写作时把脚搁水桶里,既挡蚊子,又降温驱暑。有时实在太困,他甚至拿冷水浇头。冬天,寒风刺骨,墨水都能结成冰。困意来袭时,他点燃一支香,让香烛腾起的烟雾把自己熏醒。
那时,他天天熬通宵。晚上10点开始写作,写到凌晨3点睡觉。早晨7点半,天蒙蒙亮,他就起床点煤炉子煮粥,然后骑自行车买个烧饼吃,到单位上班。晚饭后睡两个小时,到晚上10点他再起来写作。
“写出书来往哪里投稿都不知道,找了很多出版社都吃了闭门羹。”这是二月河一生中最焦虑的时光。“头发都掉光了。大片大片地掉。”
“我的作品也不是对着墙想出来的” “我的痛苦、我的欢乐、我的嬉笑、我的郁闷,我的一切情绪的表达,都是根据我对他人、对这个社会做出来的贡献来衡量。”
功成名就后,这位“帝王作家”仍住在河南南阳的一个农家小院中,生活和当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没什么两样。“几十年的习惯,很难改变。”
据说,二月河自己在院子里养着几只鸡,经常到大街上捡菜叶喂鸡。看到大街上有卖菜车就不出声挤过去,捡拾人们买菜丢下的青菜叶子。有一次蹲在车下捡,他突然碰到另一个人的手,起初以为是同道,并未在意。过了一会儿,那人蹲起身来,笑吟吟对他说:“二月河老师,捡菜喂鸡呀?这是我替你捡的,应该够用了,您带回去吧。”
圆头大耳,满脸挂笑,身材高大,留着一个大平头,操一口浓厚的南阳方言,长得颇有几分像弥勒佛。
就是这样一位其貌不扬的人,几乎靠一己之力重塑了清朝三位帝王在普通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尽管宫内也有残酷的权力斗争,但是皇帝仍然是可以有理想、有抱负的雄豪。
写历史小说不能没有历史背景知识。为搜集有关素材,二月河整天泡在南阳图书馆查找资料,几次被锁馆中。他还常到旧地摊、废品站、书店仓库寻寻觅觅,一旦发现有关清代资料,不管正史野史、戏本小说、日记档案、经商理财、俚语方言、风俗故事等,统统收集到手,能买就买,能抄就抄。
“拿起笔来天下第一,一提笔我就忘掉一切。”二月河一直用自己的角度审视着历史,并通过创作上的努力,来解读、介入时代;他钟爱大题材,钟爱鸿篇巨制,钟爱夜以继日耗费自己的工作方式。不知道,二月河之后,还有没有人为了写作等待十年,甚至是拿生命来做赌注?
一曲北箫惊沧海 ,枕山横榻待晨钟。如今,二月河踏浪而去,黄河之子,终于魂归故里;唯愿先生之风,浩气长存,护佑我辈发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