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67天
原文阅读:
12.15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12.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讲解: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并且用礼节约束自己,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坏处。小人则与此相反行事。”
启发思考:
第一句在《雍也篇》已经学习过。今天学习“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成”是成就、成全之义。《说文解字》:“成,就也。”《集注》:“成者,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可见,“成”不是顺水人情,而是急人所难。
“成人之美”,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一脉相通,是孔子君子之道的重要品质,也对后世影响巨大。
明代儒者袁了凡先生写的《了凡四训》几百年来备受推崇。他就把“成人之美”作为善事十个方面之一。这部书也被胡适看作是“研究中古思想史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在这本劝人为善的书中,了凡先生把善事概括为十个方面,即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
“何谓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故凡见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资可进,皆须诱掖而成就之。或为之奖借,或为之维持,或为白其诬而分其谤,务使成立而后已。大抵人各恶其非类,乡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难自立。且豪杰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惟仁人长者,匡直而辅翼之,其功德最宏。”
文中的内容概括来说,“成人之美”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帮助和成就后学;二是辅助和护持善者。
第一点,提携和成就后学,就像善于识别、雕琢玉一样,要善于发现、爱惜人才以及成就人才。中国自古以来都有爱玉的传统,因为玉是美德的象征。《礼记》中讲君子必佩玉,无故玉不离身。玉温润、清凉、坚硬不屈、皎洁无瑕,敲之则发出清脆而舒畅的声音,这些都好比君子的美德。
凡是看到一个人做了善事,或者他的志向可取、资质可以造就,就应该引导和扶持使其能够有所成就。或者奖励和资助他,或者维护和支持他,或者为他辩白冤情,解除别人对他的毁谤,直到使他能够得到成功的时候才停止。这里要特别注意,帮助他的目的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利,而是为国家、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因为对自己有用而着力培养,这个发心、心量是有限的。
第二点讲的是如何辅助、护持善者和有德之人。文中说乡村之中善者少,不善者多,其实不管在哪里,都有这样的情况,善人往往会受到排挤,不容易被容纳接受。不光是善人,仁人君子、豪杰之士,这些人往往光明磊落、刚正不阿,不会像小人一样有心计,不会刻意掩饰自己的缺点,这些仁人君子因为不拘细节,甚至有时会矫枉过正,很容易引起世人的排挤甚至毁谤。因此,帮助、护持这些善者和有德之人,是成人之美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成人之恶”是故意捣乱,坏人好事,这是小人行径。小人不等于是坏人、恶人,但是和君子相比,他们在思想境界、行为举止、心胸气魄、道德修养等各个方面还远远不够的人,最重要的是,小人的行动往往受利益驱使。如果对自己不利,他们就可能会采取各种卑鄙手段搞破坏,非要把好事搅黄,反正自己得不到好处,也不让别人得到好处。
也有注释认为是“称人之恶”,就是喜欢揭发别人短处,说别人坏话,不能隐恶扬善。“称人之恶”当然是一种不明智的行为,这样做不仅损人不利己,而且会激起别人怨恨。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读这句话时说:“称人恶,则无仁厚之意。”说话虽不必口吐莲花,但至少要口中积德。
显然,“成人之恶”看起来是为自己谋利益了,其实往往得不偿失。“成人之美”看起来是在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在成就自己,正所谓“帮助别人,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