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早就拿到了《幸福课》,但一直看了又放下,过段时间又默默拿起书继续看。这么纠结的阅读体验完全是因为,每看一篇都不禁感叹“这不就是我吗”,然后就带着病人问诊般的急切开始往下看解决之法。但是,动机老师真的是个太温柔的人,从来不会劈头盖脑给你一个他认为可行解决之道,而是慢慢的引导你去想出现这些问题的背后原因在哪。往往一个章节的内容,要花很慢很长的时间去想去思考。这对于一个急性子来说真是太不容易了。
于是干脆做了笔记,也不枉费这一番纠结的阅读体验。
《敏感与内向》 一章
一、敏感内向者有更敏锐的雷达
1、内向与外向
心理学家荣格提出“内向”、“外向”概念时,其实是说,有些人把生命力指向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另一些人把生命力指向探索和构建内心和谐。
内向原本是一个中性的词,但现在却变成了一个包含诸多贬义的词。一句来自长辈或朋友的“你太内向了”的评价,自然就带出来怜悯、同情甚至谴责的味道
如果说内向是一种社交习惯,敏感则带有切实的生理基础。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卡根研究发现,敏感气质会一直持续,很少改变。
敏感和内向还是有一些曲折的因果关系的。人总是愿意待在刺激强度适宜的环境中,这让他们感到舒适
对于不敏感的人,人声鼎沸的社交环境刚刚好,而对于敏感的人,一个人散步读书的刺激刚刚好。因为远离人群,久而久之,敏感的人就变得内向了。
2、敏感内向者绝非人群中的劣质品
敏感内向者的优势在于敏感,缺点在于太敏感。虽然敏感的雷达比普通雷达有更高的报错率,但敏感的雷达还是要比普通雷达贵的。
1)敏感内向者更容易焦虑,所以也更会提前做准备
2)因兼具祭司属性,所以对美更敏感,更重视精神生活。
3)敏感内向者更容易对他人产生怜悯与同情——这是助人的基础
4)他们也更容易内疚和自责——这是道德的基础
二、外在的差评内化成了心里的不安。
真正让敏感内向者受伤的,是幻想中的危险,既无法直接验证,也无法很快摆脱。于是他变成一个人跟自己的战争,怎么左右互搏,都无法取得胜利。
幻想中的危险并非空穴来风,大部分关于世界危险的参数,都由人们的童年经历设定。(原生家庭的影响十分重要)
对于大部分敏感内向者来说,他们真正敏感的不是外界刺激,而是这种来自他人的评价,无论这种评价是出于事实,还是来自于想象。他们既想与人接近,又担心不被接纳,所以孤独的与人群保持着小心翼翼的距离。他们的不安来自人群,殊不知这些不安来自自己的内心。
三、敏感内向的标签,承载的是自我怀疑和不安
很多人说自己敏感内向时主要想表达的是我不好,而且是不被人群认可和接纳的那种不好。
好与不好的评价,常常跟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在我们的社会里,内向、敏感、老实是一个意思,经常混着用。人们对内向的担忧背后,有对无能的恐惧。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无数成功的敏感内向者。社会对敏感内向者正变得越来越宽容和友好。敏感,内向作为性格标签的含义是会变化的。
敏感和外向作为性格标签,本身的含义其实并没有人们想的那么重要,他们更重要的功能是表达人们的自我怀疑和不安。
四、敏感,内向者需要改变吗?
对于这个问题,社会上有两种典型的看法。
一种是鸵鸟派,认为内向者无需改变,重要的是欣赏自己的优势,学会接纳自己。
另一种是斗鸡派,觉得既然外向的人看起来更成功更快乐,更能获得社会认同,如果不变得外向一点,简直就是不思进取。
心理学家为这个议题争论不休,并据此分成了人格派和情境派。
人格派认为,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斗鸡派认为,决定行为的不是人格维度,而是在特定情境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这两派的基础上,特里尔教授提出了一个关于改变的“自由特质理论”。他认为每个人性格里既有固定特质,也有自由特质,固定特质是我们的本性,而自由特质是我们可以灵活应用的部分。有时候我们需要应用自由特质来扮演一个和固定特质相悖的角色,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所以扮演外向是为了允许自己内向。不需要固守自己的弱点,也不需要完全变成他人,只有认同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同样也只有改变自己,才会让你更加认同自己。
五、我是怎么变外向的?
如果你在某一方面很容易焦虑,你很可能也会在其他方面怀疑自己,你觉得自己藏着一个重大的秘密,不能让别人知道,于是开始畏首畏尾,生活也因此变得狭隘,这是内向的人经常出现的问题。
改变有时候很难,是因为如果你只有失败经验,没有成功经验,你甚至没有办法想象成功是怎样的,但你对想象失败却很在行。
改变是无法凭空发生的,真正有效的改变需要两个经典,第一个支点,你需要积累相关的成功经验,它会改变你的预期,让你自信,第二个支点是那些让你害怕的领域,你要有一些自己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