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知兴替,明得失。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识崇德,学史力行。学史更能提升做人的格局和提高做人的责任感,增强做人的厚重感,锻炼做人的坚韧度,做人更有远见,不被眼前的琐碎所羁绊,不被眼前的迷茫所遮蔽,不因为平凡而妥协,不因为环境而丧失判断能力。
历史如一条涛涛大河,冲去尘世的浮沉和泡沫,用真实的故事告诉世人,世间万象,告诉世人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正什么是反,如何做才是真正的对。
宋代著名的史学家吕祖谦,就说过如何读历史的方法:
“人二三十年读圣人书,一旦遇事,便与里巷人无异,只缘读书不作有用看故也。何取?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而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智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
当你读一本历史书,读到书中的古人面临重要的抉择关头时,请你这时立刻把书合上。好好想一想,如果你身处对方的位置时,你会如何决定?做什么样的决定?把一切都想清楚后,再把书打开,看看这个人物是怎么做的,他最后做了什么样的决定?他的决定带来的是成功还是失败?原因何在?然后比较自己与古人,在选择和方法上有何异同之处?
这种学习历史的方法,重视的不是“记忆”,而是"思辨”。
像吕祖谦这样学历史,每个人都可以透过一件又一件史事的锻炼,一位又一位人物的分析,来一步步锻炼自己的思辨。最后不仅历史知识会有所增长,连处世智慧也会不断提高。
小时候曾被土墙拍在下面,如果知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道理,何至于命悬一线,把高高的鼻梁都给压肿了。
从家庭说,学历史对教育孩子和兴家立业更有实际的意义,用历史中人物给孩子讲故事更有说服力,梗可信,让孩子在学习中形成好习惯,养成好品质。
历史学所以在古代如此被重视,绝对不仅仅是为了“陶冶人文情怀”“丰富人文素养”而已。
古人重视历史,是因为历史有很强烈的实用性--它教导人们如何从前人发生的无数案例中分析事情,了解成功和失败的道理。
这也就是太史公所说的,读史是为了“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太史公自序》)、“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报任少卿书》 )
读书最重要的,就是要拿书中的道理和自己的生命历程不断相互印证,不断地去思索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运用前人的智慧,最后将书上的道理与自己的生命融合为一体,让古人的智慧为己所用。
书有古今,智慧没有古今。如果想让自己的智慧更加充实而锐利,那么学习历史是最简单的快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