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面积不大,经过了十年的居住,堆满了各种物品,其中非常显著的一块是童童(我的女儿)的玩具。这些玩具包括包括但不限于毛绒玩具、书籍、绘画作品、绘画工具、乐高等等,而前三者基本处于仅仅是收纳在那边的状态,基本不会再拿出来玩或欣赏。无数次,真的是无数次,我们想要清理掉那些毛绒玩具和什么一块石头、一片树叶、一个羽毛,无一例外的是被童童拒绝了;扔了有点浪费,送人吧,她也绝不允许。
写到这里,略有点跑题,原本是想要写写分享与拥有。那么拉回来吧,童童不太愿意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朋友,哪怕是再也不会看一眼的玩具或画作,每件物品在她的眼中都是唯一-“这是我最喜欢的小哝哝(小猪)/叶子”,“这是我画得最好的小猴子”,“我再也画不出这样的猫咪了”,“丢了我就再也没有了”…每一件都是唯一,每一个都是她的favorite,我不知道是欣赏她珍视任何一个独特性的可贵品质,还是为她一定要自己拥有,不愿舍弃或分享的思维而纠结。
由此看到自己,一直以来,我很清楚我从不占人便宜,我也不是个吝啬的人。然而,在不断因为女儿的行为和思维纠结,进而反思自己时,我发现好像主动赠予并不多,大多是礼尚往来的回赠;而且我的杂物也很多,一直舍不得扔的理由是“它们没有坏没有破,以后会用得上”,事实上是东西太多,很多东西好几年都不碰一下,甚至忘记了它们的存在。不知道是否是内在的不安全感使得想要去拥有,所以最近很想去探索探索。
包括最近在装修新房子,小区本身是绿化率非常高的,院子围墙外种满了各种高矮不一的树木和花草,所以很多邻居把院子做成水泥地或铺砖地,实现景观和功能双作用,而我和老公却特别地去设计院子,去想要铺沙子、种树、再造一个真正的院子。前几天在考虑分享与拥有时,突然困惑,是什么使得我和老公都在大力规划庭园式的院子,是什么使得我们俩认定景观一定要在院子里?为什么放在院子里才好像是拥有?那么不足一米高的围墙围住的究竟是景观还是拥有?
所以似乎过于在意拥有的感觉了,过于想要据为己有,所以无法放手,也欲求不满,而得到的永远“不够”,所以安全感不够,究竟这个逻辑里谁先谁后,也是不能明确。
四月五月,换季总是会随之而来的大购物在今年并未发生,每次涌出“去逛一逛,买件…”时,总是看见其实我并不缺那一个,于是平息了欲望。昨天,在五月的尾巴中,在淘宝浏览一圈后,又刷了好几单,有个声音在轻轻地说“你好久好久没有购物了”,似乎在暗示着我需要购买点什么,所以端午和六一的夹攻下,连续刷几笔…
六月,是时候理一理,或者在每一次涌起购物欲望时问一问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