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覆灭传说落幕,青山依旧尸骨无存,哀乐响彻众神缄默,世界一片荒芜,黑暗如约而至,谁还愿意聆听神的训诫?
琅琊榜拉开序幕,一切尚宁静致远温润平和,将军蓦然策马闯入,剑眉星目,面如沉冰,声色醇朗,铠甲刚硬,恍惚间竟在风平浪静中,看到他一夫当关,持剑厮杀,扬起边城漫天烽烟,卷起战场染血风沙。萧景琰,简直就是琅琊榜这幅淡墨山水画中的平地一声雷,见他,便知何为沙场铁血,何为铮铮铁骨,何为凛然正气。他孤身静立,战场杀伐的残酷与昂扬,将军风骨的英挺与刚正,皆一览无遗。风沙岁月雕刻容颜,却不曾驻进那双眼睛,他似将所有的美好皆藏于眼眸般,挚诚坚韧,流光溢彩。第一次看见与北国杉树如此神形一致的人,比冰雪凛冽,比山石坚戾,笔直如铅尺,庄重而孤独。红尘喧嚣,他冷眼观之,尊贵却疏离,在大梁阴诡颓唐的苟延残喘中,宛若神祗。
萧景琰的设定其实很简单,不忘初心,不忘旧义,倔强执着,心怀天下,在梅长苏的筹谋下坐上天子之位,无论怎么算,都算不上是出彩的设定。没想到,真的没想到,乍现眼前的萧景琰是这么让人过目难忘心心念念的人物,王凯呈现出的这番军人傲骨,着实太让人惊喜了。
创世之初,神说,要有光。
剧初的景琰处境艰难,在权力中心没有丝毫立足之地,他堂堂一个皇子,加之皇命在身,办个案子居然都被底下官员无视,开展得束手束脚磕磕碰碰却无可奈何,并且,他完全不懂如何应对梁帝,救助郡主一事竟然能被他把重点转移到挟持太子上,他问心无愧,却不知道怎么让梁帝相信他的问心无愧。不过,景琰这种境况也怪不得他,他自小养在祁王身边受祁王庇护,并未经受过什么摔打,承自祁王的也都是最光明正大朗日清风的治国方略整军布阵,祁王被赐死时,他不过是一个涉世未深的稚子罢了。而后,景琰不愿在尔虞我诈弄虚作假的朝堂周旋,梁帝记恨景琰替祁王与赤焰喊冤,于是父子俩在一场长达十三年的名为派遣实则放逐的戏码里,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十余载的军行苦旅,战功赫赫却不沾朝堂,对众多事情生疏艰涩,也是意料之中。
景琰在夺嫡之战上半路出家,毫无准备地就被梅长苏选择为辅佐人选,他势单力薄,不像梅长苏十三年的苦心经营机关算尽,也比不过太子与誉王十年的针锋相对无所不用其极,他没有情报网没有势力网,在别人几乎功成之时才开始追赶,成王败寇,一不留神,轻则从此居于人下任人宰割,重则性命难全株连亲友,他说,你若能截断太子和誉王的至尊之路,我倒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十三年了,他仍旧愿意为了兄长与好友,为了人间正道,不问前程性命相抵。
景琰,别怕。梅长苏的梦中低喃听得我心脏猛烈收缩,血液排空,落空感瞬间占据心间,细细碎碎的疼痛蔓延,最了解景琰的坚持与痛苦的人,是梅长苏。赤焰案发,一切来得悄无声息,景琰自东海归来,看见的已是尘埃落定不可挽回的局面,他的兄长,他的挚友,他深信不疑的一切,死的死亡的亡。他那时还不到二十岁,正是少年锦时,正是朝阳初生,一瞬间而已,景琰的年少就被硬生生地一刀一刀割掉,筋肉尽失白骨累累,凌迟处死般的痛苦。梅长苏身在梅岭,知晓赤焰冤情,知晓今后路在何方,可景琰对于整件事情一无所知,如何发生,何人挑起,为何处置,通通都没有人告诉他。不知所措,无能为力,大梁天下仿若只剩他孤零零一人,遮天蔽日的绝对寂寞必会致人几近灭顶之灾般的恐惧。他没有证据,没有办法,能做的便只有好好守护所有忠魂都顾惜珍重的一颗赤子之心罢了。谁不想用尽全力保护自己珍而重之的东西,以刀剑,以鲜血,而他却只能以沉默,以韶华。不见硝烟的斗争才是最折磨人的,不能明刀明枪快意恩仇,愤懑不平长埋心中,时光研磨,心血耗尽,没有血,只有痛。梅长苏说得很对,人的心是会越来越硬的。没有人是生来便有铠甲的,心上伤痕虬曲,绵延交缠,碾压成茧,越痛苦便越坚强。
在梁帝、太子等人眼中,景琰以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烈方式与之抗争,实在是自毁前程不战而败的愚蠢选择,他们都不明白,景琰没有落败,他是在求胜,当生命终结万事成空时,仍可以毫无愧意直面皇天后土的最大胜利。
至于为什么景琰、霓凰这些念念不忘的人在十三年的时间里不着手调查,非得等到林殊死里逃生成梅长苏才开始在他的布局中掌握一点逆案造假的真凭实据?可以解释为皇权遮天,也可以解释为主角光环,选择哪种解释,悉听尊便,反正我是一直将琅琊榜念作梅长苏传的。。。。
与君初相识,犹似故人归。
景琰冲动执拗直来直往,会一意孤行,会执迷不悟,可我仍旧觉得,没有人比他更好。
诗人说,美是无情的,不是你看着它,而是它看着你,且不宽恕。萧景琰便是这样美好而残忍的存在,无法企及,不近人情,审视众生。谁不曾壮志凌云,谁不曾意气风发,只是多年以后,又有多少人能一往而深勇而无畏?永远不过咫尺,坚持从未无坚不摧,流年碾转,很多事情本以为是一世的坚守,其实早已生机泯灭,无一得剩。多少人曾如他那般,漠视时间不顾生死,苦苦维持唯心而已,可世事纷扰,不由自主,终究还是辜负了时光,辜负了自己。
景琰没有认出梅长苏一事我倒是不觉得奇怪,不是因为他不熟悉,而是因为他太熟悉了,林殊小小年纪便征战沙场身经百战,拥有着属于少年一切的昂扬,炙若艳阳,即便林殊真的在十三年后回来,景琰的想象也一定是,即便穷困潦倒不复当年,但将士英武也必定刻骨铭心不可磨灭。他怎么可能想得到,向阳而生的林殊变成了寒冬沁雪的梅长苏。加之梅长苏有意隐瞒,时刻摆出一副阴诡谋士的面孔,专挑他看不惯的话说,专挑与林殊千差万别的行为给他看。梅长苏的刻意为之还是很有效果的,郡主遇险,私炮坊爆炸,营救卫峥,景琰都在怀疑梅长苏,他虽然对其计策言听计从,却从未交付真心。林殊于景琰这般重要,连他的一个副将都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地相救,怎么可能因为某些不经意的习惯就将林殊与梅长苏这个他不屑的谋士想到一起,最多最多也不过是怀疑梅长苏是认识林殊的。直到与梅长苏相交渐久,多少了解其内心正义,才有意与梅长苏深交,在一场略有些刻意的夹杂了静妃的营救争执后,景琰对梅长苏才可说是完全信任,此后景琰对梅长苏身份的怀疑才逐渐移到林殊本人上。景琰当局者迷,但观众是知晓真相的,看的时候会替他着急也是情理之中。
营救卫峥一事将景琰对赤焰一案不死不休的坚持与对这心中逆鳞的偏执冲动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说,等我死后,见到赤羽营的主将林殊,如果他问我,为什么不救他的副将,难道我能回答他说不值得吗?很佩服梅长苏能直面景琰这样的质问,这是一场关乎情感与现实的酷刑,景琰对林殊情义深重,梅长苏对景琰尽心尽力,各自坚守于平行时空中,明明相对,却不相知。
卫峥被捕,在梁帝面前,夏江、誉王有意挑衅,景琰当场发作,随即被梁帝斥责。面对暴怒的梁帝,听着梁帝口中咬牙切齿的庶人萧景禹、逆犯林燮,景琰眼中全是悲痛惊异,如玻璃乍裂,洒满一地的晶莹破碎,他的父亲亲口下旨毒杀亲儿,却至今未有一丝悔过之意,他本就知道赤焰一案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梁帝的猜忌,可真正直面这般心狠手辣执迷不悟的父亲,仍会让他痛心。
景琰在梁帝面前,在夏江面前,猝不及防地,知道了梅长苏的身份。我个人是满喜欢这段的,没有瞄过原著,所以对于梅石楠梗并没有执念。在那样一个众目睽睽的场面知晓真相,即便他心里再山崩地裂,也得咬牙压下。应付完梁帝,他与梅长苏默默走出,震惊之后的无力席卷,他尚未想清楚应该如何面对梅长苏。景琰独自一人可怜兮兮地走着,仓惶悲戚,往事历历在目,无论是林殊的还是梅长苏的,一幕接着一幕,过去的,现在的,横贯十三年岁月。没想到,他的挚友死里逃生失而复得,竟然不能同他相视一笑相拥而泣,大醉一场高歌一曲,他与林殊,居然会有这样相见不识的时候。景琰走到在母亲面前,从来没见过他这样张皇失措,失去一切铠甲,脆弱无助,伏在静妃膝下抽泣。泪水滴滴滑落,因为自责,因为悔恨,还因为以爱为名的拒之千里。
只是,属于他的战争尚未平息,他再痛苦也不能乱了节奏。
虽然剧中的主视角是谋士梅长苏,但依旧可以看到景琰的成长。一开始便知景琰身上有很多不足之处,就像林殊起的绰号水牛一样,又硬又倔,一身蛮力又时常不得要领地横冲直撞。不过只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便非吴下阿蒙了,赈灾事件,卫峥事件,都可以看到他努力的成果。梅长苏虽是为他出谋划策,但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他亲自完成,在朝堂与对手短兵相接,靠政见作为收服人心,在梁帝面前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如何坚持己见又不引梁帝猜忌,所有以前不曾接触的事情,他都要迅速学会,并且要一一做好。
除了为忠魂洗雪,他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江山繁华,百姓安定,逐渐压在心头。从卫峥口中知晓梅岭真相,他情绪崩溃,一脚踢翻烛火,口中质问,当这七珠亲王到底有何意趣,无论是封为亲王还是封为太子,他的眼中都没有一点欢愉,沉重得让人呼吸滞涩,权力、地位,没有一样是他想要的,他身居高位,却还是不能为其所为。
成败一瞬之际是最难忍受的,焦虑到达至高点,却找不到任何宣泄之处。
梁帝寿宴之上,景琰毫无惧色站在梁帝面前,逼梁帝重审旧案,他气势如虹,仿若祁王、林燮、七万忠魂都站在他身后,浩然正气,咄咄逼人。景琰一袭赤红华服,如同漫山遍野的扶桑花,极目望去,全是开得最烈染得最艳的,再多的荣华富贵,也遮不住他风华盖世。他成长如斯,便再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挡他了。
一次又一次,看着他的背影,阴暗的地道中,刺眼的阳光下,华丽的宫殿中,看着他一点一点荣光加身,看着他一步一步所向披靡,看他一身华服,气宇轩昂,无缘由地想起当初在河边饮马的少年,不顾好友提议,倔强地仰起头说,皇长兄说不能去,就是不能去。我很欣慰能看到他如此强大,但他的路本不是这样的,他本该在祁王的教导下,一步一步成长,出落成沙场名将,朝堂名臣,他本该心系苍生又自在疏狂,身上重责却压不住心中辽阔,他本该自信骄傲不带半点阴霾地,由少年不识愁滋味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将军,永远灿若星辰意气风发。我不想看到他以一身伤痛一身疲倦为代价,在刀光剑影明枪暗箭里生死一线地如履薄冰,我知道他铮铮铁骨不忘初衷不忘旧义,可就是舍不得他以朗月清风的美好换来蹉跎岁月的坚韧。
景琰与梁帝对峙,每一次,无论他多么坚定多么决绝,他眼里都能看见失望悲哀,无论是因为赤焰,还是因为梅长苏。那高坐龙椅之上的,是他的君上,是他的父亲,梁帝可以诛杀忠良毒杀亲儿,他却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弑君杀父,尽管他在困局中肯定霓凰的提议,决心在最后关头举兵逼宫,相救梅长苏,但对于梁帝,他是不会做任何事的。景琰重情义,即便如今梁帝苍老颓败,丑恶扭曲,但在一切都未发生的时候,梁帝或许也是一个好父亲,是景琰心中同皇长兄一般的如苍穹高远的仰望。
行至剧末,他高坐庙堂监国理政,凌厉霸道又气定神闲,已经完完全全具备了帝王风范,他即将独当一面,坐拥天下,他即将高处不胜寒,一生孤寂。帝王之位向来是共患难易同富贵难的所在,最是能够挖掘人心险恶的位子,可在看到他目澄如水,坚定明亮一如往昔之后,所有的踌躇忽然土崩瓦解,我愿意深信不疑,同他相信心中正道那般,我愿意相信他,梅长苏油尽灯枯,换他黄袍加身河山万里,他必定会夙兴夜寐殚精竭虑,换大梁天下一片清明,他必不会辜负所有人,更不会辜负自己,我愿意相信他。
青春已尽,他受万人朝拜,享无上荣光,他必须背负起时光沉淀在他身上的重担,他必须接受死亡带来的悲恸与力量,他每走一步,都踏在过往的鲜血淋漓白骨累累之上,他并非不再痛苦,而是学会了如何在痛苦中迈着坚定的步伐
琅琊榜制作精良,虽然剧情上很多地方难以服众,但自有一股恢弘大气,足以引人入胜。
开播初期,有很多人觉得誉王比靖王更适合当皇帝,其实我是很诧异的,那是个奉一人为王的时代,一人掌握万民福祉,若是只看权谋斗衡居心叵测就能选出帝王的话,那岂不是一件太过悲哀的事情了吗?琅琊榜称不上是权谋剧,看作是情怀剧更贴切些,至少在正道苍凉时,它多少能让人看到纯粹的人性力道。
世间原无错误,或许一个积重难返危在旦夕的王朝,必须要有一场痛彻心扉的悲剧,才能浴火重生。风未止,人未灭,万古人事自有变迁,正义与罪恶,杀戮与重生的故事从未停止。这是个美丽而遗憾的世界,遗憾是,穷极一生的徒劳无功,美丽是,岁月蹉跎的一念执着。没有人能争得过时间越得过生死,由始至终,无人旗开得胜,可我依旧深信,即便一直颠沛流离,最终也不会流离失所,所有的坚持与努力,都是在凄如浮萍的不由自主里苦苦维持生而为人的傲骨,就算似水流年将我们挫骨扬灰,也磨灭不了这所有生灵世世代代薪火相传的无上荣光。世界一片荒芜,可自有生生不息的力量破土而出,葱郁成林。别怕,会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