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码字是一个苦差事,好比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你肚子里先得有东西,还需要经历痛苦孕育的过程,方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这句话虽然淡化了码字的快乐与幸福,但形容写作过程倒很切贴。
(一)积累
最近好像进入学习写作的瓶颈期,写着写着就觉得话题越来越少,写的内容也成了“短平快”,思想性不强,文字干瘪,缺少深度,最要命的是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专题。前期虽有六篇文章被推荐到首页和今日看点,但阅读量最多的也就1000过点。投稿集中在《散文》和《历史》,也试着投过《上班那点事》、《诗》、《世间事》,但这类文章写的少,找不到合适的激发点。
曾经写文章是有感而发,酝酿好了再写。最近为了培养写作习惯,每天都写。肚子里就那点墨水,感觉好像整个人被掏空了。虽然也是有感而发,但这种“感”明显带有随意性和即时性,既不深入,也不深刻。
忽然理解了陆游“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的话。写作的功夫应该是体验和感悟生活的结果,要么说清一个事,要么吐露一种情,要么表达一种思想或见解。没有生活的感悟和真情实感,内容就容易空洞,言之无味,言之无物,读起来清汤寡水,流于平淡。
有了内容,还要思考清楚,不能拿起笔来就写。只有深思熟虑想明白了,才能有条有理、简洁明了。写作是表达的最高层次,头脑里有了想法,不一定能清楚地说出来。即使能说出来,但在写的时候,还得经过头脑的再加工,有的还需查阅资料。一个负责任的写作人,必须经过吸收、整合、输出的复杂过程,有时这个过程还需要反复。
生活阅历关系到我们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深度,有些事司空见惯,但有心的人,总能发现其背后的不同之处。有些事,立场不同,想法就不同,角度不同,看法就不同。经历更多的事,就会积累更多的阅历,丰富我们的人生。读更多的书,就会见识到自己眼界之外的事物和思想,从空间和时间上提升思维跨度和思考纵深。交往更多的人,就会感受到不同人生的悲喜苦乐和世事沧桑。这都是我们的生活和人生,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话题。
学习写作,就是学习用第三只眼看待人生。
对于写作者而言,积累比写作更重要。
(二)沉淀
鲁迅先生说“写不出来的时候不要硬写”。人的认识都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事物内在的联系,很难通过简单地看或听就能了解清楚,还必须经过深入细致的思考。有时为一个问题伤神半天,没有想明白,扔下几天,让思想发酵会,忽然会在某一个时刻,灵光一闪,一通百通。我个人的体会,写作尤其是这样。
诗言志,好的文字肯定是饱含深情的,是心中一种强烈的感情或感悟不吐不快。有这种感情在里面,文章必定基调明显,立场鲜明,情感浓烈。甚至很多文章都有一气呵成,倾泻千里之势。这种浓烈的感情,是植根于作者思维深处长期发酵后的灵机一现。
文字是写给别人看的,是将我们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爱所恨展现给别人,就必须让别人看的清楚透彻、明白顺畅。古人说“吟得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这个吟的过程就是思考与思维加工的过程。通过不断地推敲,争取用最准确、最有意境的字将自身的感情表达出来。文字有没有倾注写作者的感情,有没有深入思考加工,有没有付诸心血,其实读者是能体会得到的。
一些传世之作,几乎都是作者用生命在歌唱、在呐喊、在哭诉、在讲述。司马迁之所以能在古代史官中脱颖而出,《史记》之所以在中国古代史籍里成为绝唱,是因为作者为这些历史人物和故事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少年苦读典籍,游历四方,中年惨遭变故,顿入困境。他深厚的积累,长期的思考,热烈的情感,成就了《史记》以史言志、自成一家的风格。“都言作者痴,一把辛酸泪”,曹雪芹写《红楼梦》几乎倾注半生,最后油灯耗尽。作者历经家族的兴衰与其间的心酸失落,才成就了红楼难以企及的艺术价值。《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为了写一部“死了能进放棺材里当枕头的书”,离开省会西安长期住在白鹿原上的农村老家,期间跑遍了周边的大小村庄,查阅地方志,收集民间素材,终成传世之作。
写作是一个时代性很强的事,随着社会变迁,人们的写作和欣赏都有很大的变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也会留下印记。这些巨匠们都是用生命在歌唱,用一生去讲述一件事,我们不可能也无法复制。
学不了大的,可以学小的。我们可以学习前人执著坚韧,用心用情的写作精神,讲述身边的故事,诉说我们的感悟。使写作更接近生活,体现生活,使文字更深刻更厚重,更透彻更明亮。
做不到用生命去呐喊,至少我们要用心去歌唱。
(三)坚持
曾经感觉,自己是一个有心人。日常工作生活中总是注意留心身边的事物,有意无意翻书码字,也经常发表一些有关业务和日常生活的小文章。好像比身边的人多那么一点小才情,自身也有那么一点小优越感。直到接触简书才发现,这种错觉的出现,只是因为我们生活圈子太小的缘故。简书上有那么多知识丰富、才华横溢而又思想深刻的作者和读者。他们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总结,他们文字优美,文笔犀利,见多识广。每每看完他们的文章,都有种加强学习的紧迫感。
过去觉得写作只是一个个人爱好,需要随性挥洒。这么多年,都保持写心情感悟或工作札记的习惯,但长进不大,属于野路子生长。接触简书以来,发现光靠单纯的兴趣是不行的。要写出字来容易,但要写出有思想有深度,文字结构都优美的文章其实很难,必须下一番功夫。
当前,网络信息急剧扩张,阅读碎片化时代到来,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对于写文字和看文字的人,都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人心容易浮躁,写的人沉不下去写,容易偏向写八卦、追热点、玩标题。读的人沉不下去看,仅限于“知道了”,“真好玩”,“好感动”,读和写都在浅层次徘徊。
这是时代的特点,不能回避,也无所谓好坏。从国家宏观层面来讲,要做有效引导,对我们广大屁民而言,要独立思考。作为一个学习码字的人,要坚持对自己的内心负责,对自己的文字负责,对看文字的读者负责。写出的文字要么经过深入思考,要么有感而发,坚持走心、过脑、用情。
到简书这几个月,对我规律写作帮助很大。简书是个很好的平台,让我学会了思考和坚持,也有幸认识了许多优秀的作者和读者。
感谢有你,我将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