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到推送的消息开始,就在到处找资源。
沉寂了一段时间后,终于网上出现了枪版资源,虽然想等到真正的资源出来,但还是没忍住,先睹为快了。
一如即往看完国外关于同性的电影,无论是悲是喜,内心总是难以平复澎湃之情,总有种想沉溺其中的冲动。
与以往所看的同志电影有些许不同,没有所谓的深刻角度,没有需要反复玩味的细枝末节,更多地是轻松的青春校园电影,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内心的秘密,并渴望追求如初恋般美好的爱情。
首先吸引我的是这部电影的配乐,当看到戳爷的新歌,点入配乐专辑,惊喜地发现每一首歌都非常好听,也是让我燃起观影欲望的原因之一,当然「出柜」这个对于国内同志群体必须要面对,内心挣扎纠结的主题,也深深地吸引着我。其实我一直感觉国外大环境要友好包容,但往往国外的同志电影大多展现的是不包容、黑暗、堕落居多,所以当一部温暖励志的青春电影出现时,自然会受到大家追捧。
国内相对压抑的大环境,让同志的生活无法那么公开透明,有时甚至会因个体差异而产生绝望。于是,在电影里寻找答案和出口就成了一种需求和释怀,所以每次看完这类题材的电影后都会产生向往沉溺之情。
电影里,无论是Simon的朋友也好,家人也好,校长也好,都展现了极大的包容,非常nice,对于一个同志来说,这已经如童话般美好,别无他求。
从开车上学一路上pick up小伙伴们,去咖啡店买好冰咖啡,一路谈笑风声到学校;校长会在学校走廊里关注学生,并以亲和的姿态与你交流,办公室的标语"open door open ears",欺凌事件过后,校长的态度都让人感觉十分温暖。
和家人的交流中,妹妹的成熟懂事,妈妈的关爱开导,爸爸的感性自责,都让人不禁发出"This is the life I want!"
至于笔友Blue, 也满足了对美好初恋的幻想, 私密地交流, 畏惧地退缩, 勇敢地亲吻。影片最后,当Simon坐上摩天轮,作为观众内心其实很清楚Blue 一定会出现,但过程还是不免让人心疼。当大家在摩天轮下簇拥欢呼鼓励,还是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直到Blue的出现,暖意如烟花般在心中绽放。
结局犹如美好的童话故事结尾:
"They lived happily together ever since."
电影结束后就要散场,再美好的情节都只能留在银幕上,但这不就是内心所期盼和向往的吗?无异于孩子们向往美好的童话世界一样。
在这个寻一人都甚难的社会中,多少人只是沉溺于社交软件中所谓的social,把自己的内心隐藏起来,都等待着一个会有耐心一层一层拨开的人出现,但大家都在等待,是否就无疾而终了呢?
所以电影里的邮件形式,也非常巧妙地运用了现在大家的社交软件心理,只不过他们的交流由于是匿名,所以都是毫无保留地流露最真实的内心,落款也从简单的名字,而后开始思考是否要加上warmly,fondly,再小心翼翼地删除单词,只留下名字,这不是人们隔着屏幕隐藏内心,不敢展现最真实的表现吗?直到一次喝醉后,落款变成了"Love,Jacques"也成了电影名字的由来,最后一份公开信的落款"Love,Simon"。
击中了多少人内心的渴望和空缺。在茫茫人海中要寻找到彼此心动的对象,有时让人感到绝望。
没有很深刻的角度和文艺的风格,生活化地叙事,展现着青年人的现状也许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总之,评论褒贬不一,但落俗的结尾不正是大家都在追求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