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不喜欢被讨厌,不是只有我。
原来,被人讨厌,是世间常态。
原来,不怕被讨厌,需要勇气。
我舒了口气,把曾经那个执拧的想得到全部人喜爱的我,翻出来笑话了一番。
本书讲的是阿德勒的“勇气”心理学,忍不住以为作者是阿德勒,回过神醒来,原来是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心中眼中的阿德勒。
相信看见书名就被吸引的,不止我一个,“被讨厌的勇气”?不想被讨厌,却肯定逃脱不了被人讨厌,如何破局?
有人有困惑,自然就有智者,本书不全是故事,也不只讲道理,而是有智慧的禅师和有困惑的青年,恰到好处地相遇了,展开了一场人生问题的大讨论,完成了智慧的传承,解开了青年人的困和惑。
借此机会,有困惑的你我,也可听听这场讨论,看是否能得到对自己有用的启发。
讲到哲学,哲学家,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再到“另一种哲学”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其中,阿德勒开创了自己的“个体心理学”,说起来,个体心理学和阿德勒的思想,我们并不陌生,比如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和《美好的人生》,史蒂芬·柯维所著的《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的许多内容与阿德勒的思想都非常相近。
接下来是书中对我触动比较多的点和自己的一些感悟。
一、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就像叫不醒装睡的人,一个人倘若不能由内而外的自发的想改变,旁人是对改变他,无能为力的。
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话,就不可以“一直这样”,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须不断向前迈进。
要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很多人选择了后者。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我们的不幸,不是从前的因,而是现在你自己选的路,和是否有足够的勇气,走在路上,勇往直前!
二、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承认是很了不起的态度,是人就无法逃脱得了犯错,错了就勇敢承认,真心道歉。
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阿德勒曾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种事情根本就无法做到。
烦恼会存在于每一个人心间,要看自己如何与它周旋,是计较纠结还是放过,让它随风而去。
之所以感觉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
如果一开始,这世上就只有你,你或许连“孤独”的滋味都没机会品尝,因为不曾经历过繁华喧闹,哪来的孤独寂寞?
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
人既然在社会关系中成为了个体,孤独如影随形也就不足为奇,我们学会好好享受它便是了。
正常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更不是处处想要高人一筹,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人际交往、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尽量不要陷入“权利之争”,明白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态,不使用发怒这种方式也可以交流、沟通以及取得别人的认同。如果能够从经验中明白这一点,那自然就不会再有怒气产生了。关于这点,我真是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息怒息怒,换一种更为有效的沟通方式吧!
阿德勒把人际关系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这三类,又统称为“人生课题”。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直面“人生课题”,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不能等着别人发生变化,也不要等着状况有所改变,而是由你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
因此,阿德勒心理学又被称为“勇气心理学”。
按中国人的说法,就是“勇敢入世”吧!
三、让干涉你的人见鬼去,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人生在世,没有必要寻求他人的认可,更没有必要活在别人的期望中。
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阿德勒心理学,真是很对我的胃口呀!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不畏惧被人讨厌,不随波逐流,勇往直前,激流勇进,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不想被人讨厌”也许是我们自己的课题,但“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我们,也不能去干涉。
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一旦拥有了这种勇气,你的人际关系也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无论是你我还是他,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共同体感觉是指“把他人看成朋友,并在其中能够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用“谢谢”来对帮助自己的伙伴表示感谢,或者用“我很高兴”之类的话来传达自己真实的喜悦,用“帮了大忙了”来表示感谢。这就是基于横向关系的鼓励法。
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如果能够建立起横向关系,那自然就会说出一些更加真诚地表示感谢、尊敬或者喜悦的话。
原来,表示感谢这类日常经常发生的事,竟然分为横向和纵向,细细思量,果然有理,以后表扬鼓励人,要学着把握好。
人和人之间,既要逐渐缩短距离,又要保持既不靠得太近又伸手可及的距离,挺难,很难,却又的确需要我们用心去把握好。
四、认真的“活在当下”
没必要特别积极地肯定自己,而是需要自我接纳。
要想获得归属感就必须把他人看作伙伴,而要做到视他人为伙伴就需要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
书中的青年人,理解得越来越透了,可喜可贺,我到这,似乎也受益匪浅。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对于这种现实,阿德勒准备了极其简单的回答——“我对共同体有益”或者“我对他人有用”这种想法就足以让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阿德勒心理学非常重视“甘于平凡的勇气”,普通并不等于无能,在微光中也要发现自己的优势,在理想受挫时,更不要觉得自己特别差劲。
关于人生的意义,阿德勒的回答是:“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不管怎么说,怎么想,最重要的是,现在的你,怎么做!
如果你愿意,舍和得平衡好,世界其实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
就在于你怎么做,能否带上你所有的勇气,坚持去做!不管别人是否认可!不管别人是否讨厌自己!大胆的,勇敢的去做想做的。
这个过程就已经很具有人生意义了不是?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共勉!
读完书,写读后感,经常有点怵,怕写得不好,怕写错,现在想想,挺好笑。怕什么?这就是现阶段的自己现有的感悟和水平,不好又如何?错了又如何?这就是真实的我自己!
加油,争取明年的自己,有机会大大的嘲笑现在的自己!
我又忘记了,写要顾及到读者,只是自己在直抒胸臆,只能希望触动到我的点,也能触动到有机会读这篇文章的你,你们的点赞,对我是莫大的鼓励,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