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澍 | 2012-08-01
“济公”题材的影视作品,也是翻拍多次了,很是说明“济公”在我们中国人心中的喜爱程度。就其故事性来说,的确不错,当年的说书人还是挺有才能,挺能忽悠的。而这篇文章是要用另外的一种角度来解读“济公”。
一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听上去挺不错,其实漏洞百出,完全暴露了华夏文明信仰混乱或者无信仰的恶习。佛为何不喝酒,不吃肉?因为喝酒乱性,吃肉杀生。故事中的“济公”(非历史上的济公)以为在心中有个佛祖形象,就可以乱性、杀生,这其实和伪君子说肚子里装着孔子圣贤,却干奸淫勾当一样,不可接受。后世说书的人,华夏子孙听书的人,不知佛祖为何物,不解何谓佛,故才有此一语啊。
在华夏讲佛,就得说道,在这里,这两种信仰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这里也没有纯净的信仰,或者说这里生长出了世界上的另一种全新信仰。佛家讲究内在修为,是内家修养的信仰,佛家要修的是人心,佛家把一切扰乱人心的东西摒除掉,所以佛家认为喝酒麻痹心灵不好,杀生恐惧不好,淫念动心不好……佛家通过那些教条戒律来让修心之人能更快更好的立地成佛。所谓立地成佛,亦即不论你是什么,不论你身处何处,不论你的出身、富贵、过往的善恶,只要你有了心的修养,那么你便可成佛。佛就是你的心,你的心便是佛,人人皆有心,故人人可成佛,然人心之善与恶只在一念之间,既可立地成佛,也会立地成魔,故人心要不断修炼,即便成佛也要保持戒律,潜心修为。道家讲究自然驾驭之术,是外家修养的信仰,道家要修的是人与万物的关系,道家觉得人是万灵之长,故一定要修习驾驭之术,把这些强大的灵力控制起来,用作正途,而不至于因为自身的强大而迷失心智甚至自取其亡。所以,道家可杀生,但又不可滥杀,道家可婚嫁,但又不可奸淫,道家看似规矩不严,但其实规矩更多,要求更高,成就更难。道家后来也发展出了自家的神话传说,像太上老君一样的人物。在神话故事的发展中,佛家与道家逐渐融合互补,有一种假象,以为我们华夏文明是长期信仰佛的,但其实我们的信仰中总免不了参杂着道的思想,这是在这片土地生长,在那些历史沉淀之后的人们怎么也逃不了的朴素思维。即便是神话中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如来佛,华夏的人们也将他束缚在天道之内,天地自有道法循环,也有天机是如来不可窥测的,也有事物是如来不可扭转的。不论是历史上的济公,还是故事中的“济公”,皆是佛家与道家信仰参杂交融的结果。
在华夏,除了佛与道,还有个儒,本来朴素的儒学,讲究一个“仁”字,但后来为帝王之术所用,加入了一个“忠”字,自此,华夏个人崇拜之风深入文明的骨髓,若不能洗精易髓,便再无泯灭的可能。普遍的认为,个人崇拜的危害在于愚忠,然而,其实它的危害更甚,在于人心之堕落。当人们对一个人寄予厚望的时候,当一个人被其他人认为足以搞定一切的时候,当所有光辉只在一个人身上聚焦的时候,其他的勇士就会丧失斗志,丧失光辉,其他的人们会丧失进取之心,丧失追求的斗志,他们会习惯在那个人的光辉下只图享受生活。而正是这种只图在某人光辉下享受生活的思维,导致了千年的华夏苦难,甚至祸延至今。有句话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就是因为“民之不争”,就是那种只图在某人光辉下享受生活的思维,他们交出自己的权利,交出自己的智慧,只为了自己那片刻的生活能够享受,他们就没有想过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他们就没有想过,管你是兴也好,亡也罢,我百姓要追求自己的幸福,挡我幸福者死,他们从来就不相信自己,而选择相信命运和运气。华夏一族的族人们的信仰亦是如此,他们求神拜佛,却从不领会佛意,他们一味要求神明保佑他们的幸福,以为香油钱可以买来一切,却在世道沦落的时候,砸神烧庙。最终,华夏族人有朴素的道的信仰,却从不留意深究,没有真的佛的信仰,却大兴佛庙法会,以为得真理善宝,没将朴素的儒学发扬光大,却深信帝王之术的小把戏能永享万年。于是,在佛、道、儒的信仰的杂糅之中,说书人说出了这句“名言”:“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叹哉,叹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