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活,我们不该抱有太多期待。
昨天读完《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裹挟着死亡、毁灭、幻想、希望,充满深不可测的无尽之美。这种审美体验放眼整个世界文学史也是少有的。然而不得不承认它的缺点:文本语言没有质感,吸引读者阅读的是吊胃口得情节(或者说是一个个为读者设计的花招)。
从本质上说,《三体》和金庸小说是同一个类型,作者不停地围绕读者的期待视野做游戏——降低读者期待,突然情节翻转,给人欣喜或震惊(如《三体》中的面壁人);或者提高读者期待,关键时刻让人物做出拉胯选择,激起读者焦急、愤恨(如《笑傲江湖》令狐冲、《三体》程心)。
阅读通俗文学,我们感到爽,一方面是因为作品满足读者“贪、嗔、痴”等方面的心理欲求,另一方面作品是为读者量身定制的思维游戏,读者进入游戏的状态的关键就是产生“期待”——期待英雄、期待真相。
多数作家喜欢跟读者做游戏,不限于通俗文学。如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就是专门嘲讽读者阅读习惯和期待的作品,作者仿佛一直在暗处讥笑:“你们是不是以为我接下来要那样写了?我偏不!”
早上我打开手机,迫不及待点击微信,查看女神有没有回复我昨夜发出的消息。回复了会欣喜,没回复会沮丧——我们的生活也在不停期待。
生活不能没有期待,除非,要么死了,要么成了佛。
但不应把太多注意了放在期待上。把注意力放在不懈的行动和精致的感受上。正如阅读文学,与其把大量时间用在读通俗文学作品中(寻找“爽”),不如打开一部纯文学作品,慢慢咀嚼每一个文字。
莫要沉浸在自己编织的梦里。我喜欢把精力放在认真感受和踏实做事上,对于梦想、期待,则是一种“让我们看看会发生什么吧”的冷眼、旁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