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学起,老师没少提倡阅读,你也一定听过各种名人爱读书的例子。我想现在没有阅读习惯的你,多少也曾尝试过阅读,可惜未能体会阅读的快乐,也不觉得读书有什么用。
为何别人极力推荐,你的感受却很负面,这中间的差距是什么造成的?
在高雁鹏《超级思考训练营》的第6课,提到了读书复盘法。这令我颇受启发。如果你把曾经读过认为无用的书,按此方法进行复盘,或许能发现问题所在。
读书复盘法很简单,就是看完书后依次回答九个问题,了解自己读书的情况。
一、你选对书了吗?
很多人盲目选书,认为只有“高分书”和“低分书”的区别,只要读的是“高分书”就行。开卷有益,不见得开卷有用。通过前两个问题,可确定自己是否选对了书。
问题一: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通过翻看序言和简介,或从书中作者举的个人案例,能分析出写作动机。有些作者是灵感突发写的书,有些作者为了分享个人经验和观点,有些是发表多年研究成果,有些则是职业作家无论如何要发表作品,也有些就是为了自我吹捧。
你认为读那类书会更“有用”呢?
问题二: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经人推荐的高分佳作,所以跟着读;
对这个领域有兴趣,想了解了解;
认为该内容很重要,自己应该知道;
遇到实际问题,需要通过看书来解释为什么,以及别人是怎么解决的。
试着写一下你的读书动机,再结合第一题的写作动机:
我读了一本别人推荐的,口碑极佳,作者灵感突发写的书。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读了一本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书。
回答这两个问题,为什么看书有用,为什么看书没用,是不是一目了然?
在学校里,老师经常指引我们读一些“经典名著”,这通常是“评价很高,职业作者固定发表的作品,或者灵感突发的作品”。所以不怪你读了无用。
在培养阅读习惯时期,无论如何也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哪怕是作者自吹自擂的书都行。而带着问题去读书,是最能吸收知识,也最能体会“看书有用”。
二、你真的有读到知识吗?
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回答第三到第六个问题,审视一下你的书里有黄金屋吗?你又找到这些黄金屋了吗?
问题三:核心思想是什么?
这是一道客观题。请总结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如果你不觉得有核心思想,可能是你没读懂,也可能真的是本废书。
问题四:有哪些知识点我不知道,让我印象深刻的?
这是一道主观题。不用管作者想写什么,请关注自己得到了什么。很多时候,令人茅塞顿开的见解,不过是犄角旮旯里的一句话。而作者主要表达的东西,可能你早就懂,甚至不赞同。
应试教育的缺点在于,过分关注“你要我学什么”而不是“我想要学什么”。拼命分析作者意图,忽略了自己和内容的连接。
问题五:哪些理论突破了我的原有认知,改变了我的想法。
颠覆性知识不光需要吸收,还要和原有知识形成对抗。阅读这类知识最能给人“有用”的感觉。
问题六:哪些理论是我不同意的?
大多数人会把书本奉为“圣经”,不会轻易质疑。若是读到对立的观点,会强迫自己接受。这可能也是应试教育“唯一正确”的后遗症。
你完全有权利质疑作者。不同意的理论标记出来,通过其他资料交叉验证。哪怕最后发现自己是错的,是很幼稚的质疑,也不代表质疑是浪费时间,不应该质疑。重要的不是谁对谁错,重要的是学会思考,不要被动接受。
三、学到的知识该怎么用?
有些人看书无用,是因为读了废书,读不到知识;有些人看书无用,是读到了知识,但不知有何用。派不上用处的知识,就感觉“无用”。好比莫名其妙的应用题常受人吐槽,但几乎没人反对学习加减乘除。
问题七:书的知识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
“其实我知道,但当时怎么没想到呢?”
实际应用中记不起读过的知识,是知识派不上用处的一大原因。在《学都学了就别忘了,分享牛人用的记忆法》一文中我提过,很多时候并非忘记了知识,只是无法提取知识。若旁人一提醒,就能回想起来。
问题七等于预先模拟使用场景。大脑有过经验,往后遇到类似情况,能激活这段记忆,回想起读到的知识。加强记忆连接就能提高知识使用率。
问题八:书的知识我可以分享给谁
和上一个类似,在大脑中模拟分享的场景,以后遇到这人就会想到要告诉他。只有输出知识,才会被认为是个“学识渊博”的人,是不是?
分享知识还有助于掌握知识。好比听到一个八卦,可能过几天就忘了。如果转述给别人,记忆就牢固。如果还互相讨论,分享信息,推理预测,甚至能迸发新的想法。分享知识和分享八卦是一样的。
问题九:是不是需要反复阅读,多久再读一遍?
回答完前八题,你对整本书的价值应该有了判断。这是一本快餐书,只值得看一次。还是一本营养书,值得反复阅读。
四、最后的总结
总结以上,看书要有用需掌握三点:
- 看有知识的书,最好能解决自身问题的书。
- 看完后总结学到的知识。
- 模拟知识的使用,加强大脑记忆,实际生活中能想起知识。
要达成这三点,只要使用“读书复盘法”,在读完书后回答九个问题即可。
以上是我学习《思考营》的第6课做的手记,这套课程中还分享了:
- 想太多却解决不了问题怎么办?
- 如何用好思考的两个轮子?
在公众号中回复「思考营」可以和我一起学习这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