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众多名著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老子所著。
虽然全书只有5000多字,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其中一些为人处世之道,直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学习。
01 为人处世,不好争
有一则关于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景点的故事:
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瑛,和同朝为官的一位叶姓人家相邻而居。
有一回,两家都要盖房子,因为一面墙发生争执,告到县衙。
张瑛的夫人就写信给在京城的张瑛,让他出面解决。
张瑛看到家信后,深感忧虑,马上回信:“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夫人见到信后,不再和叶家争了,吩咐家人后退三尺筑墙。
叶姓官员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让家人把院墙后移三尺。
由于互相谦让,两家院墙之间就产生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形成有名的“六尺巷”。
《道德经》: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意思就是: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现实中,有些人凡事都争强好胜,寸步不让,把得失看得太重,往往会经不起打击。
反而是那些谦卑懦弱、事不争先的人,不轻易和别人发生争执。
当争执发生时,忍一忍,退一退,反而会获得他人的敬仰。
有时候,争来争去,到最后伤了和气甚至两败俱伤。
02 为人处世,不多辩
《论语》中有这么一则故事: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在门口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 “您是孔子吗?”
子贡说:“有什么事需要向我们老师请教?”
客人说:“我想请教关于时间的问题。”
子贡听到这个问题,答道:“我可以回答。”
客人就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
子贡答:“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两个人争执不下,一直到中午也没消停。直到孔子听到声音,从院内出来,子贡询问孔子答案。
孔子先是不答,观察一阵后说:“一年只有三季。“
客人听了很开心,告别了孔子。
等客人走后,当子贡再问孔子时,孔子答:“四季。”
子贡十分不解,孔子解释道:“这时和刚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绿衣、面容苍老,它其实是田间的蚱蜢。春天生,秋天亡,哪里见过冬天?你和他争辩,就算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
说完,子贡立刻明白了。
《道德经》:善者不辨,辩者不善。
意思就是:善良的人并不善辩,善辩的人反而不善良。
现实中,有些人喜欢与人争辩,非要说到面红耳赤、口干舌燥,说服对方才肯罢休。
其实,与人辩论,胜者不一定是胜了,输者也不一定是输了。
每个人见识不同、立场不同,就会观点不同。
不能以各自的标准去评判输赢。
就像辩论赛一样,正反两方的观点,没有谁对谁错。
就像不同国家,不同宗教的习俗一样,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评判谁对谁错。
有时候,发生争辩时,换位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其实没有什么可争辩的。
03 为人处世,不妄言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一则故事:”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大将名叫赵奢,他的儿子叫赵括。
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比得过他。
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也不说他好。
赵括的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很担忧地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儿子虽然熟读兵法,但是没有实战经验,以为打仗轻而易举,将来若是率军打仗,恐怕会遭到惨败。”
后来,秦国派白起为将,率兵讨伐赵国。
赵国命大将廉颇,率大军在长平阻击秦军。
廉颇知道秦军人马众多,远道而来,不利于持久作战。便命令赵军凭险固守,以便让秦兵不战自退。
白起见这样拖下去不是办法,便派人到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根本不怕廉颇,最怕的是赵括。
赵王不知是计,立即命赵括为将,代替廉颇。
赵括的母亲和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但赵王极力坚持。
赵括到了前线,撤掉了防御措施,用书上所学的理论与秦军展开正面交锋,结果因为不知变通中了秦军的埋伏,赵军全部被俘。
投降的四十万赵军也被白起设计引诱到深谷中全部活埋。
赵国元气大伤,不久被秦将王翦灭掉。
《道德经》: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意思就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现实中,有些人学到了一些知识,就忙不迭地在人前卖弄。
如果对方不了解,可能会表示佩服和欣赏。
如果遇到专业人士,那就是弄巧成拙。
俗话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学海无涯“。
从小学、初中、大学、到研究生甚至博士生,知识的领域其实是越来越窄。
卖弄的人,就如井底之蛙一样,以为井中就是整个天地,却不知道外面世界之大。
真正做事的人,总是不多说什么,务实做事。
04 不好争、不多辩、不妄言
中国上下五千年,朝代变迁,但是人性不变。
所以《道德经》才能一直被奉为经典,享誉海内外。
为人处世:不好争、不多辩、不妄言。
低调收敛,心怀谦卑,不露锋芒,不争强好胜,务实做事的人,反而会被人重用,成就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