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有言:“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我个性鲜明,这种状态一直保持到现在。但当我读到《中庸》里的这句话时,一直思考为什么要“道中庸”,如何做到“道中庸”?
不竭尽全力就觉得“愧对己心”,事事求完美,非黑即白情商常常不在线……当你跨越层级眼界开阔之后,你会发现原来的“一”不一定是“一”,“二”不一定是“二”。
我的这些感受就像作者书中所写:“绝对的平衡没有一丝一毫的摇摆”。“我们把平衡变成了永恒的挣扎,而不是可以一直玩下去的游戏”。
但是答案是如此的简单:“不要为了做到事事完美而努力,只要达到相对的平衡就可以了”!
平衡的理念是好的,但是有两个前提:1.并非生活中的一切都值得赋予同样的分量,而应该为它们赋予相应的分量。2.平衡不必以天为单位衡量。不必每天都面面俱到。
有时候持有一种观念是容易的,但改变自己相当困难。
这种“相对的平衡”给予自己的思想和心态更大的“自由”。它为生活的方方面面分配合适的分量,并且懂得这种分配随时间的流逝而调整,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规定。
1.学会有所倾斜。就如投入简书的注意力增多,就会相应地缩减另一处的注意力。
2.全心投入,而非浅尝辄止。“样样懂样样松”,好奇心和急功近利的心态会让人不停地变换自己生活的方向;总想“致广大”却不能“尽精微”。
3.把时间花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分配时间时不妨在脑子里问一下自己“好还是不好?”
4.减少拖延。一次只专注一件事,确认自己应该踏出的第一步,然后去做即可。
5.做到(一定程度的)井井有条。如果你学习过整理,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会让你清楚自己每天应该做什么。
6.(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你的标准。降低标准并不是无原则地妥协,而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做无谓的“改变他人”的事情。
7.(有些)内疚感需要舍弃。讨好型人格是存在的,有些人总是无节制地满足他人的要求,即使维护自己正当的利益也会有“内疚感”,也会深深的自责伤害自己,这是病,得治。
8.为了“慢”而“快”,为了“快”而“慢”。好好读一读辩证法,会对这句话有更深的理解。如同“断舍离”“极简主义”提倡的“少即是多”。
9.拥抱不同的人生阶段。刚过50岁的时候那种“转瞬即老”的感觉着实让自己在心里感叹了一阵子。但人生的每个阶段自有这个阶段的生命之美,尽情地挖掘享受才对,岁月啊,你老你的,我美我的!
10.回溯自己的初衷。人生过半,总会回望一下,自己当初的梦想是什么,到了这个年纪,应该做回自己了。更想提醒那些为梦想奋斗的年轻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始终易得,初心难守”。
最后分享一下作者为了在家中和在工作中保持(一定程度的)井井有条,她总结的几个简单的技巧吧!
在家中:1.每样物品都放在固定的位置。2.在规定的日子里完成规定的任务。3.放弃完美,只要“足够好”就可以。4.每个家人都要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负起各自的责任来。5.遵照格雷琴.鲁宾的“一分钟法则”行事:如果有些事在一分钟内就能完成,就立刻去做。6.为庞杂的任务做定期安排。
在工作中:1.每周开一次工作进度讨论会。2.设置当日提醒。3.每天只安排三项重要任务,完成之后,才继续去做接下来的事情。4.不期待处处都像清空的垃圾桶一样干净。5.每一天我允许自己做出不完美的小行动,而不是追求完美。
再回到这章的主题上,我们要保持的不仅仅是眼前的平衡,更是整个人生的相对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