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洛夫说:“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样,需要和自然的接触。”的确,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大自然来刺激他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
于是,今天一场大雨过后,我决定领两个孩子去公园寻找蜗牛。这个想法源于上次同样是在雨后,儿子偶遇了小蜗牛,痴痴地不肯回家……
在今天,寻找“蜗牛”的时候,他们又收获了什么呢?
1.难以掩饰的愉悦
他们找到蜗牛的时候会兴奋地大喊“在这里!在这里!”儿子还会慢条斯理地加上一句“妈妈你看呀!好多的蜗牛啊!”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是掩饰不住的!
2.学会观察
两岁半的儿子会告诉我“妈妈,我看到蜗牛在草丛里,在树干上,在树叶上,花坛里也有……”七岁的女儿会观察到蜗牛爬过以后留下一行又细又长的粘液,我告诉她正是这粘液,他们走在刀刃上也不会有危险。
3.激发好奇心,引起思考
女儿会问我:“妈妈,我怎么觉得雨后有这么多蜗牛呢?”
“是呀!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起初她只是摇摇头,然后我又说:“你想想弟弟说的有蜗牛的那些地方,以及刚下完雨,有什么特点?”
“哦,我知道了,是因为湿!”
“对,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
“所以雨后会有很多的蜗牛!”她竟迫不及待地抢答起来!
话音刚落,小家伙一时捣蛋心起,拿手戳了戳蜗牛--“妈妈,你看,蜗牛缩回壳儿里了!”女儿又像发现了“新大陆”。
“对,那是他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你瞧,不知不觉中,还真在学知识?!
4.让孩子们在玩中学
从不只是生物的角度来说,他们数蜗牛的时候,我让女儿用英语数,让儿子数阿拉伯数字数,岂不是一举多得?
从生物的角度讲,我还给他们补充了跟生物相关的内容,比如蜗牛的眼睛,见面打招呼的方式,蜗牛的天敌等。
5.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当女儿听说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有26000多颗牙齿,她不免有些吃惊,吃惊于它的嘴大小跟针尖差不多,并且很快联想到我们有多少颗牙齿。
当她听说蜗牛有的时候也会自相残杀的时候,先是伤感地说“我以后可不做小蜗牛,因为被吃掉,太可怜了,我要变强大!”然后又立刻忧心重重地问:“那些以大欺小的,会不会进蜗牛监狱来惩罚它?”
小孩的思维,有时候是跳跃的,但是就这一跳,恰恰是“生机勃勃”的表现,也让我们为之而折服!
6.书本上只有知识,现实才更真实!
玩了一下午,女儿告诉我“其实有些内容书上也有,但是它不同于你真实的感受。”这个下午,他们非常开心!书本上的知识可以很好的诠释一些内容,但是你自己总结的、探索的会让你印象更深刻!所以有句话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其实,孩子们收获的岂只是这些?“童年播下的种子,他日终将开花结果。”会转化成什么呢?我想是能够启迪智慧的“心智”吧?
同时,作为“旁观者”,作为“引导者”,在这个下午仿佛也年轻了许多,找回了我们的儿童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