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15岁女孩因为妈妈不给买手机,对着妈妈怒吼和殴打。全程妈妈一动不动,骂不还口,打不还手。
初看视频:女儿是失控的状态,而妈妈超级冷静。女儿咆哮并捶打着妈妈:你快走啊,走啊!
两者情绪对比十分强烈。
@翩翩心理:
1、女儿为什么失控?
妈妈答应给孩子买手机,但是中途反悔了。
买手机女儿出了打工挣的4000元,但要买自己心仪的手机还需要妈妈支持自己2000元。
可是最后妈妈不但反悔,还把女儿的4000元给没收了。
这个时候女儿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当女儿要求要上班,要妈妈快走时,妈妈却纹丝不动,终于女儿情绪失控、对妈妈拳打脚踢。
2、到底是谁的错?
孩子的错: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还要高消费。现在一个手机2000元左右就能满足日常需求,作为一个已经工作的孩子,需要学会量力而花。
妈妈不走,可以自己走。不走,和妈妈激烈相对,本质还是想尽情发泄内心的不平衡和怒火。
以自己要上班,催促妈妈快走,是为自己的发作找借口。
妈妈的错:出尔反尔;还企图讹女儿的打工钱。
我们往好的方面想,妈妈是为了帮孩子存钱,怕她年纪轻乱消费。
但她的处理方式也不对,里面有欺骗、有极端不信任、也有引人围观“借刀杀人”的嫌疑。
3、危害
亲子间关系的恶劣,从根源而言还是在父母身上,父母的一些沟通方式,虽然践行了大半辈子,但却从不反省、改善,最终也错误地“传承”到了孩子身上。
长大之后的孩子,自然用你平日与他沟通的方式来与你相处。
恶性循环,咎由自取。
4、怎么办?
从小把孩子当独立的个体来对待。
妈妈把孩子的私人钱财不带商量、用欺骗的方式具有为己有,就是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个体。
不论动机如何,孩子是不会接受一个不认同、不尊重、不诚实对自己的人的道理和意见的。
第二,在彼此之间找共同点
即便亲子之间分歧再大,最后的落脚点都是爱和被关注。
所以讲任何道理之前,都要先看到对方的需求,尤其是心理需求。
当妈妈发现孩子急需更换手机时,应该理解孩子的需求;当妈妈知道孩子要一个超出经济条件的手机时,就应该直言不讳地告诉她正确消费观。
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帮她建立正确消费观。
让彼此都被看见、被关注。
第三,第三方的恰当介入。
当然,父母不是任何时候都会有招可使。
这位妈妈的计策就是激怒孩子引人围观,让警察来帮我管孩子,让舆论来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错误。
但不得不承认,这方法的效果真不怎么样。
孩子从此以后会记恨自己的母亲:遇事再也不求助于母亲;再也不告诉母亲自己挣了多少钱;再也不会和她起正面冲突,从此冷暴力;或则觉得已经被看成“不孝女”了,每次就大吼大叫解决问题啰。
但将第三方引入亲子关系其实是很高明的策略。
但前提是,要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这个第三人,绝不能是孩子反感的、感到羞耻的人。
他最好非常正能量,是孩子心中的榜样和英雄;
或者也是个富有故事的人物:
他们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故事、思想,影响到你的孩子。
但却不会那么急切地劝告——一切都由孩子自己决定:改变还是不变。
育儿是份精细的慢活,孩子需要浸泡和自我觉知。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我们精心地浇灌。
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