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现在有一个工具能在中国中小企业主的朋友圈筛选出一个最热的关键词来的话,一定会是“小趋势”。对于“趋势”这个词,我们常常有不可捉摸感,感觉很宏观并且难以预测,比如房价的走势,股市的走势。将“趋势”前面冠于“小”字,给人一种具象化的感觉,努努力,也许可以较为精准的把握。
我常常和一些民营企业老板聊天交流。如果你不经意间问起公司的产品或发展历程,这便“正中下怀”,他们会马上一改刚才对经济形势的忧虑,自信满满地向你娓娓道来。所有老板都相信公司发展到今天是因为产品的过硬品质,良好的管理水平以及对市场形势的有效把握。他们无疑很自信企业能发展到今天主要还是主观的努力。企业没能进一步发展主要是因为现在市场大环境不好。
罗老师在2019年元旦造出了“小趋势”这个词,仿佛在思想上给广大企业主给了一把“良匙”。很多人都这样理解,如果我们没有大风口,我们就去找小涡流,也可以扶摇直上。
市场的趋势真的是可以预测的吗,即便是细分成无数个小趋势?学过西方经济学的都知道,经济学科最大的问题就是你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作实验,即使你把现实当作实验,也会发现结果是不可逆的同时也是不可比较的。因为每个人都是无数个变量,人性是复杂而不可预知的,所以经济学的前提首先要把人假设成理性的人,也就是利己主义者。所以趋势这种东西,你往往觉得这次把握住了,其实也只是你猜对了而已。市场的力量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谁都不知道下一步它会做什么。
一个人能成为小有规模的企业主,往往都有自信这一特质。但在中国,绝大部分企业主都有过度自信的特征,因为过往的业绩让他更加确定地肯定自己个人的魅力和能力。在某一行业的成功往往会让他们觉得才华都是相通的,自己在其他行业也可以复制成功并无往不利。企业主对市场的极端不敬畏会让他们在做很多决策的时候不会顾及市场的自身规律。
有一次帮一个在快消品领域的企业主看一个项目,为了打破每年5个亿的销售瓶颈,他准备推出一个宏大的线下直营加盟连锁项目,计划产品进行健康升级,并在全国开2000家实体门店,预计工厂投入1个亿扩生产线并升级,投入2000万用于前期直营50个门店的启动。他告诉我这几乎会花掉企业的全部现金。我的建议是因为无法预测产品在市场的接受度,建议不要全面升级设备,先找其他工厂代工升级产品,开5个店试点验证可行性。可惜,老板认为这个项目是完全符合大众的消费升级趋势的,是绝不可能失败的,因此没有听从我的建议,毅然决然地升级产品,并投入开店,但产品理念过于超前,缺乏对民众的教育,在市场上反响很差,升级的设备几乎闲置。不但没有扩大销售,反而影响到原有渠道的销售,公司现在举债经营,令人唏嘘不已。
不只是小公司会去尝试抓住“趋势”,大公司也会去尝试抓住所谓的“趋势”。顺丰当年大举进攻线下开“嘿店”,投入几十亿开了两千多家实体店,却在一夜之间全部关闭。阿里当年做通讯工具,腾讯百度做电商平台,也想却抓住这个趋势,砸了无数的钱,但都不成功。虽然大公司经得起折腾,但试错成本属实太高。可以看到,即使你能抓住这个趋势,你能够巨额投入,也不见得能成功。你不敬畏市场,市场可能会狠狠地给你一耳光。
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问题,企业主真的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他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吗,他是否对于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的力量一无所知。例如,很多人都会觉得海底捞的巨大成功是因为对顾客极致的人性化服务。其实这只是内因,但假设没有互联网或者更确切讲没有11年微博平台上最热话题#人类都不能阻止海底捞”了,海底捞能够在一夜时间家喻户晓和实现跨纬度式的发展吗?这难道是海底捞老板一手策划的吗?再比如,现在大家所熟知的淘品牌“三只松鼠”,大家现在去学习它无非是学习它如何打造与顾客的良好互动,如何围绕三只松鼠的IP进行延伸。但假如不是依靠13年淘宝平台“聚划算”的流量爆发,又何来三只松鼠几年时间一跃成为成为中国的零食巨头?
如果去研究每家稍具规模企业的发展,都不会是线性发展的,必要会有一个拐点进行跳跃,跨入高一级的纬度。但促使你跨越的力量其实就是市场的力量,但是作为当事人的你,是没法控制的。但我们深究起来,他们的飞越式的成功都是依靠了某种看得见的工具或者自身就是打磨地很好的工具。所以我觉得不要去预测或去等,你无法用逻辑去预测或探知它什么时候到来。更重要的是真实看清自己的实力和对自己品牌或产品定位的深刻透析,以及善于利用现有的大工具才是对于广大企业主来讲,最务实的一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