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狭义地认为暴力只是引起对方肉体产生疼痛感的行动,其实不然,在我们的生活还充斥着许多其他的暴力,这些暴力并没有对我们的身体造成损伤,而是使我们的心灵受到了伤害。例如冷暴力、语言暴力等。
我想对语言暴力谈谈我的看法。
之所以想谈语言暴力,是因为语言是我们每个人日常都接触的,是与人关系最为密切的。语言力量之大无可预估,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好的话语可以唤起一个人重生的希望,同时,不好的言语也能摧毁一个人。因此,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说不同的话,那么在这些话中是否有些话无意中对他人进行了语言暴力呢?
公众人物受到语言暴力的几率最大,因为他们暴露在大众视线底下,他们的任何行为都可能收到社会舆论的指摘。心里素质好的人一笑而过,继续自己的生活,对他人的评论充耳不闻,而那些心理素质差的人,可能就会因为其中一些恶意评论受到伤害。
有时候我在想那些人凭什么随意地谴责他人的行为。对于初次见面的人我们尚且不能妄加论断,何况是与我们的生活并没有任何交集的人,仅仅是凭借新闻媒体的一面之词,就对一个人的人格进行评判与侮辱。
有些人特别喜欢八卦某男明星或女明星的感情生活,以颜值论高低,说着这个女明星不配那个男明星,或一个男明星不配某女明星。只想说感情的事情没有配不配,没有对与错。因为爱与恨是最难辨别是非的东西,幸福不幸福,只有自己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遭受语言暴力。比如"你是不是傻?""蠢死了。"几乎已经成为一些人的口头禅。这些话在说话者看来可能是无心之语,而在于听话者呢?之所以会引发我们说这些话肯定是由于对方做了一些不合情理或者是令人尴尬的事情。其实这个时候对方的心里是比较受挫的,我们应当说些安慰的话或一笑置之以缓解尴尬,而不是用尖刻露骨的话在对方的伤口上撒盐。
久而久之,这种言语造成最坏的恶果就是,使对方被迫接受对自己不利的看法。人就是这样,一开始面对攻击时,我们有很强的抵抗力,会极力反抗。例如在做错一件事被人说蠢,我们会告诉自己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还会反唇相讥;在第二次被说蠢时,我们仍然会不自觉地建立一个心理保护机制,告诉自己事实不是这样;那么第三次呢,这时候心理保护机制开始被摧毁了,我们会对自我产生了怀疑,难道真是别人所说的那样吗?到了第四次,我们就会自暴自弃,不用别人说,连自己都会说自己蠢了;第五次,第六次...直到彻底妥协,最后不得不承认,是的,我就是一个这么蠢的人。一个人的自信与自尊就是在这种的言论中被一点点剥蚀。
但事实并不是如此。科学研究表明了每个健康健全的人智力都差不多,而区别在于每个人在不同方面的能力不同。这也就有了所谓特长以及挖掘潜力等的说法。人生来就有自己的短板,但并不是这块短板而决定了你在这方面一无是处。比如有些人跑步不行,但是对球类运动非常在行,有些人生活中丢三落四,但是在学习上记忆知识点很有一套。聪明的人是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不囿于自己的短处。一个人过于关注自己的弱项,只会对自己越来越失去自信心,越来抬不起头。
所以抵制语言暴力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首先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坚强独立自信,才能不为他人的流言蜚语所伤,时刻给自己前进的动力。
反之,同样我们需要自省,在平时交流中是否对他人进行了言语攻击。其实如果将上述例子中的恶语换成良言,就会产生完全相反的效果。一个人在激励的话语中往往容易获得自信,变得越来越好,最终在奋斗中不断地实现自己。
所以为什么我们不用温暖的话去实现他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