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闺蜜小Q告诉我她要减肥,所以要从健身开始。她制定了非常周密的健身计划,每天晚上要跳绳,隔天keep,还设置了触发点——刷牙(刷牙前锻炼)。如果工作太忙回家晚就走路回去,至少保证一万步。结果一个月后,某天闲聊说起健身计划,我问她执行的如何了,她回答:例外太多,放弃了。
像这样不了了之的好习惯是不是你也有过很多。每每下定决心要读书,要健身,要写文章,养成好习惯的知识也学了一箩筐,然后,那个你想要养成的习惯依然死在了层出不穷的“例外”上。
难道就没有好办法避免这种情况吗?在《认知设计》一书中就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在本书的179页-180页中说:
学术研究人员彼得戈尔·维策主要致力于实施意图(计划行为)的研究,他对这个概念做出如下解释:
实施意图就是使用if…then(如果…那么…)的思维模式,将预期的关键情况与相应的反应连接起来.这样就能更有效地实现目标。然而如果指定的目标刚好是某人希望达到的(我希望执行行为X),实施意图需要指定特定的行为,如果预期的重要情况确实遇到了,就会执行有助于达成执行方式指定的目标的行为 (如果Y发生了,那么我会启动有目的的行为Z)。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书中举了个例子,如果你的目标X是戒烟,那么你不能仅仅设立戒烟的目标。还要知道如何去做的实施意图。所以你可以这样设定:如果我想要吸烟了,我就要转移注意力。
你有了一个情形Y(如果我想要吸烟)和行为Z(我要转移注意力)这远比只有戒烟的目标更为有效。但是如果设定得越详细,那么执行起来越轻松。
如果我在有压力时想要吸烟,那么我就打电话给姐姐。
如果我无聊时想要吸烟,那么我就玩我的手机游戏。
如果我吃完午饭想要吸烟,那么我就出门走5分钟。
如果因为我焦躁不安想要吸烟,那么就吃块口香糖。
罗列那些可能影响你养成习惯的“例外”并把应对办法也考虑清楚,那么这些例外将不会对你养成新习惯造成阻碍。
在书中说到了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ROyBmmeister)的说法:
决定如果解决一个棘手的情形需要更多的努力,发挥意志力也需要很多努力。如果你提前决定了 (如果Y发生,我就做Z)那么行为就会变得清晰,你就会对所处的情形有更清晰的了解,进而更有可能采取适当的行动。
所以回到小Q的健身的例子,如果她还想继续每天健身要如何使用“实施意图”这个概念呢?如果有不想健身的情形,那么就要给自己提醒。
第一步,罗列那些例外。
第二步,对应每一种可能的例外把提醒措施罗列出来,比如:
1,如果想要偷懒不想健身的时候,看看手机上提前放好的胖胖的自己的照片。
2,如果太辛苦不想健身就打电话给好友,让好友提醒她不减肥都要变feng姐了。
3,如果刷剧不想健身,就关掉视频去照照镜子。
4……
第三步,想到的例外越多越好,把这些例外以及措施写下来时刻提醒自己。
相信好习惯终会给你带来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