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物自在,各正性命。除了时光,没有仇敌。
2.个人构念
每个人心中对于常识的定位和解读,必然是迥然的。恰如这世事的种种,很多都是源自大家不理解彼此的立场而已。
其实每个灵魂都有着自我表达的深层渴求,只不过各自选取的方式不尽相同,追逐的问题不同罢了。
心理学家乔治.凯利:个人构念论。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个人构建自然也因人而异,带着他的人格特征。每个人带着自己制作的有色眼镜在看待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
如果一个人常常觉得自己没有选择,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多半是因为,无论在书本中还是生活中,他的个人构念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弹性,在遇到不符个人构念或者与个人构念相冲突的事情时,往往手足无措,生活对他们而言,是一道判断题,是对与错的终极抉择。
他们的世界里,非黑即白。对他而言,世间一切只有对错是非,而没有迂回和弹性。山即是山,水即是水,水火永远不能相容。所以胡适曾明确表示,不承认有“绝对之是”,更不可以“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我深以为然。
个人构念丰富的人,知道一件事情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和结果。生命虽然只有一次,但却可以条条大路通罗马,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选择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从来都是包含着抗争、妥协和痛苦,这可能来自于世俗、观念、父母乃至爱人,也可能来自于自己尚欠历练和缺乏好奇的内心。
3.你我都分裂
每个人都在掩饰自己分裂的另一半,一定程度上,自我分裂几乎无法控制。而令人惆怅的是,他们的愤怒和愉悦可能都是真的。
4.事实
一个令人遗憾的事实是,人心之卑劣,欲望之庸俗,永远不会因为时代的更迭和主流意识的轮换而销声匿迹。约瑟夫.布罗茨基说,抗拒人心之庸俗的最好办法就是怀疑的态度和良好的趣味。
5.感恩边际效应
斗米养恩,担米养仇。
6.人前有多献媚,人后就有多恶毒。
谗夫似贤,美言似信,听之者惑,观之者冥。
谄媚者在不同的人面前,说不同人的坏话。他们照造谣生事的能力,绝对能秒杀一个岁月静好的小清新。
7.社会病了
弗洛伊德说过,社会就是一个病源。人有病是因为社会病了,解铃还须系铃人,戾气,寻根溯源,与整个社会结构的斯裂和失衡必然关联。
在强权社会下,资源分配愈加不公,社会价值愈加偏向于歧视性,这一切都会缓慢而有力地撕裂一个人的灵魂,并最终扭曲个体的心智,并走向心理变态的境地。
戾气就是这样,撕裂并控制一个人的灵魂和理智,使原本的柔弱、善良和痛苦转换为狷狂、嫉恨和针对弱者的杀缪。
正如弗洛伊德所言,攻击性是生命受阻的结果。人,有自由生长,发挥其生命潜能,获得社会认同和尊重的需要,一旦这种需要在某种层面遭受扼杀,甚至是反复扼杀,一个人就会积蓄并展示它的破坏性。暴力只不过是一个扭曲的内心对外界的自我报复。
8.谎言
当谎言跨越半个地球的时候,真相还在穿鞋。~马克吐温。
9.乌合之众
古斯塔夫.庞勒在《乌合之众》的理论中说,群体是非理性且不善思考的。
10.吃屎可以,但别上瘾。
你有的选,你又不是嫁给了迪拜王子,吃屎可以,但别上瘾。你应该思考这样的男人带给你的意义,而不是失去男人之后的损失。单身和换个男人,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如果你现在空虚寂寞了,微信一摇,不出500米,一定有素质男主动约你。
11.选择
一个人所有的努力,不过是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多一个选择,很多时候感触,一个人所有的不甘,不过是幽怨过往种种的那些无路可选。
每一个人的境遇境地不同,所谓看戏的可以嗑着瓜子,谈笑风生,但在擂台上的拳击手,却必须招招拼命。因为你身处擂台,你不拼,别人就会要了你的命。你在擂台上,还是在擂台下?
12.行囊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像一个探险者和一名打理行囊的管家。家长们应该做的是装上正确的三观、一颗勇敢的心和足够好奇的眼睛。
13.精力
管理精力而非时间,应该抬头思考,别只顾低头狂奔。
14.永别
我相信,没有一场永别可以感同身受,因为只有你自己心里清楚,什么是再也不见,什么是今生永别,什么是永失吾爱,什么又是追悔莫及。
永别就是,所有的这一切,即便是那些最细微和最日常不过的陪伴寒暄,永远都不可能再一次重演了。
死亡通常是一连串毁灭的过程,本质上会使死者的人性崩解,在我见过的死亡中,有尊严的并不多。~阿图.葛文德《最好的告别》。
所谓衰老,不过是一系列的丧失,年岁渐长,我们大抵都会经历过几次死亡和永别。
对于永别,我们谁也没有做好准备,我能想到最好的方式,是我的亲人,在谈到我的死亡时,这样表述:他走之前留给了我们最美好的回忆,她走之时,我们都陪在她的身边。而我深深知道,这实在是极大的奢侈。
15.阅读
所有的阅读都是误读。正如被曲解是表达者的宿命,我依然愿意相信,阅读的本质是一个人主动寻找自我的过程。他选择什么书,关注什么话题,思考什么问题,最终决定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在这其中,通过这些外在的学习和内向的思维建设,他不断地完善并构建了自我价值和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
16.成长
一个人所谓的成长,不过就是自己的三观不断的被刷新乃至颠覆的过程,在这个不断颠覆和不断重建的过程中,常识一遍遍被确立,思维方式不断深化,视觉不断被拓宽。
所谓逐渐发现生活乃至生命的本质,无非就是将生活和生命的日常,逐渐陌生化再尝试挑战其“为什么”的过程。
17.过程
并不是我最终写出了什么,而是思考和写作的过程本身。这就是一场无止境的发现、寻觅、创造与呵护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