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讲的是《认知天性》的第二章内容了,我们先来看下前两节主要都讲了什么。
开始作者和前面章节一样先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埃伯索尔德,一个经验非常丰富的神经外科专家给病人做脑手术的例子。手术非常成功,这得益于一方面他提前做好的各种假设性准备,另一方面就是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非常强的应变能力。这也正是第一节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知识最终将变成条件反射,埃伯索尔德的例子在于说明人们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经历获得一种必不可少的知识,这既可以让我们重新温习课堂所学,又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而这种知识才有可能变成条件反射式知识。
第二节是自我检测:给知识链打上记忆结。书中提出了1885年心理学家们的一个关于学习的研究成果:遗忘曲线理论,指的是人们刚刚读过或听过的东西,有70%左右的内容会在极短时间内忘记,之后遗忘速度开始变慢,剩下的30%会被缓慢遗忘,这说明改善学习方法的一大挑战就在于找到办法,中断遗忘过程,就是如何给知识们打好结,串成一个链。
这个办法不是别的,就是之前我们一再强调的检索练习,这种检索带来的学习威力,心理学家称之为测试效应,要想学习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重复多次检索,且检索之间要有适当间隔,间隔多久才为适当,作者没有指出,后面我们将继续关注。
剩下的篇幅作者再次抛出那个人们一直关注的争论:知识积累与创新孰重孰轻,检测或者说考试到底重不重要?实际上这个问题作者在前面的章节里就给出过明确答案,再次被提出来可见作者对此的重视。这次作者反问了一句:在你要做手术的时候你敢对自己的神经外科医生说记忆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毫不相干,你看着办就行?下面是书中的一段原话,摘抄下来供大家参考:是要学习基础知识,还是要培养创新能力,这根本就不是二选一的问题—两者都需要。一个人对已知掌握的越好,他就越能用有创造力的方法解决新问题。不练习独创性与想象力,就没法积累知识。同样地,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创新也只是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