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是中国明朝袁了凡所作的家训,教诫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的效验。
袁了凡(1533-1606),是明朝重要的思想家。他的《了凡四训》融会禅学与理学,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在社会上流行一时。《了凡四训》,是一部教子的家训经典,更是一部蕴含人生智慧之书,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袁了凡生平
袁了凡,名表,后改名黄,字坤仪,原号学海,后因拜访云谷禅师,领悟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之道,从而摆脱了宿命论,不愿再做一个受制于天命之人,因而改号了凡。从此,他便以袁了凡之名行世。
据学者考证,袁了凡祖上在元末时家境富足。明朝初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袁家因为和反对燕王的人有交往,受到牵连而被抄家。袁了凡曾祖的父亲幸免于被捕,开始四处奔走逃亡。袁了凡的曾祖袁颢著有《袁氏家训》,用以教导袁氏后人。
受良好家风和家教的影响,袁了凡自幼勤奋好学,博学多才,于天文、象数、水利、兵政、医药无所不通。隆庆四年(1570),袁了凡中了举人。万历五年(1577),他参加会试,初拟取第一,却因策论违逆主考官而落第。万历十四年,袁了凡终于中了进士,后被授予宝坻(今属天津)知县。任职期间,他勤政爱民,一身清廉,主持兴修水利,构筑堤防,以防止水灾;他还鼓励百姓开荒耕种,并减免赋税和杂役,以利民生。
几年后,袁了凡擢升兵部职方司主事,掌管天下舆图,以周知险要。当时正逢日本侵犯朝鲜,应朝鲜的请求,明朝下令派兵前往,以助战阵。蓟辽经略宋应昌上书请袁了凡到军营赞画,即辅助谋划,以便抓住战机。当时,提督李如松握有兵权,袁了凡不满于李如松的一些做法,而遭到李如松的弹劾。最终,袁了凡被罢官。从此,他闭门著书,诚恳行善,直到七十四岁而卒。明天启年间,袁了凡的冤情大白于天下,朝廷追记其征讨之功,赠“尚宝司少卿”的官衔。
《了凡四训》包括哪“四训”
书名《了凡四训》,顾名思义,这部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这四篇文章来自于袁了凡的不同著作。其中“立命之学”是袁了凡晚年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经验以训诫儿子的《立命篇》。袁了凡自幼丧父,母亲命他学医。后来,他在慈云寺遇到一老者,说他是“仕路中人”,并把他什么时候考取功名,能考第几名,什么时候当官,什么时候寿尽,有没有孩子等都作了预见。
今天看来,这位老者应该就是古代以“相面”“算卦”为生的人。巧合的是,此后的二十年,袁了凡的人生真的按照这位老者所算定的模式进行着,这让他笃信了宿命论,认为“进退有命,迟速有时”“荣辱生死,皆有定数”,从此没有了上进之心而流于世俗。
直到他遇到云谷禅师,二人“对坐一室”,彻夜而谈,终使了凡醒悟,懂得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他说:“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也就是说,道德仁义自己可以力求,功名富贵也可以自己求得,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信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听命于天,听命于他人。
其实,这是对孟子关于“命”的说法的继承和发展,孟子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人的命也体现为不同的过程。而人在自己的命运中起主导作用,虽然有不可预测的因素,但命的获得还是要靠个人的努力。可见,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是以高度的主观能动性来面对不可知的命,态度是积极的。
从此,袁了凡的人生信念发生了根本改变,从笃信宿命论转到信仰命由我造、福善祸淫的人生观。他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诫其子,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其关键在于自身的修养和行为,要多做善事,消除恶念。这就是《立命篇》的主要内容。
“改过之法”和“积善之方”是了凡早年著作《祈嗣真诠》中的两篇:《改过第一》《积善第二》。“改过之法”意在强调要端正自己的信念,将自身的缺点一一改正。具体的方法有“见贤思齐”,以古代圣贤为榜样;敬畏天地,不起邪念;下定决心,勇于改过;等等。“积善之方”列举了大量的事例,说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道理,对于真善、至善也做了充分的论述和说明,并将善行分门别类地一一展开讨论,基本统摄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谦德之效”是袁了凡晚年所作的《谦虚利中》,为的是告诫儿子袁天启以及世人要谦虚谨慎,虚己待人,恭敬处事,并举事例加以论证。
应该指出,书中的这四个部分虽各自独立成篇,但义理却一以贯之,实乃一部家训良作,也为人们在为人处世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了凡四训》的现代价值
《了凡四训》这部书,糅合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学说,因此,必须承认,书中的一些理念如“因果报应”等,以及一些封建糟粕思想,是我们应该摒弃的。但书中所讲的忠孝仁义、改过自新、处世原则等内容,则对今人有着启发意义。
一、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改变命运。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了凡四训》中关于“立命之学”的直接诠释。何谓“立命”?即是指创造命运、改变命运,不为其所束缚所禁锢。
了凡先生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前,只是知命认命,听凭命运安排,不想读书,一度消极、被动对待;后自强不息地改造命运,最后功成名就。
二、百善孝为先,与人为善。
人除了自己,考虑最多的是子女后代。不用任何外在力量作用和要求,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对子女好,也舍得付出。而对自己有最大养育之恩的父母,则往往忽视了。一个对父母都舍不得付出的人,你不可能指望他会在与你合作时合理考虑你的利益,更别说他会宽容不争;一个对父母都言辞不敬的人,你不可以指望他做你的下属会听从你的指令,提高执行力,如期完成工作任务;一个连父母的需求都懒得了解的人,你不可能指望他了解客户需求,一个对同事对客户口角相向的人,对待父母肯定也言辞不敬。
所以说:想要改变命运,想要与人为善重塑性格,就应从孝顺父母开始,百善孝为先,因为这是我们为人处世第一课题,也是必过的第一关。
三、行善积德,享受人生。
第三篇“积善之方”所说的,都是积善的方法,发慈悲心,广积阴德。行善积德都以慈悲心为根本,有了慈悲心,你才能有博爱的胸怀,去接受感化大家。慈就是给众生快乐,悲就是拔除众生痛苦。时常关怀众生,处处为别人着想就是慈悲心。
《了凡四训》还讲到布施,我们的钱财要舍,确实不容易,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礼记·中庸》所说,君子即使处于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要心存敬畏,不敢造次;在别人听不见的地方也要有所戒慎畏惧。越隐秘的事越容易显露,越细微的事越容易显现。因此,君子独处独知之时更要谨慎,心中不起恶念,真正做到克己功夫。
《了凡四训》告诉我们,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因此要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并要建立改变命运的信心。人若能为“厚”,即待人厚道,处处为他人着想,必有后福;一个人若为“薄”,即对人刻薄,心胸狭窄,起心动念都为自己的利益,将招致灾祸,即使眼前有福报,福也会折损消亡。
做善事不能贪功,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果大家都能秉持一片善心,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是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我们不能强求所有人都做善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善事,来改变身边的人,做善事是一种快乐。
四、虚怀若谷,功成名就。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直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如果说积善是自我的修行,专注于自身的话,那么,谦虚则是在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态度。“无知者无畏”,不知谦虚的人肯定会捅出大娄子,后悔莫及。因为谦虚,我们能放开心胸,接纳他人,赢得更多的机遇;因为谦虚,我们能反躬自省,及时发现弊病,极力改过,赢得新的生命;因为谦虚,我们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获得更多的青睐和赏识,助力于成功。
五、改过自新,成为圣贤。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再伟大的人,再有声誉的人,也难免会犯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些人,因为一点小错误,断送了性命;有的人,因为犯下错误,成为千古罪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是致命的,绝大多数的过错是能够避免或是改过的。
那么,如何去改?《了凡四训》中提到“改过之法”,第一,要有羞耻心;第二,要有敬畏心;第三,要有勇气与决心。“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即是说,如果能有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
《了凡四训》告诫我们,要“与人为善”,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束缚,将坚定的正念、正信坚持下去。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气的念头出现在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难以污染我们的心灵。即便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六、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凡事要忍耐、包容一点,许多大事失败,常常都是从细微处发生的。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阐述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它不仅包括了待人接物的技巧、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值得大力传播和弘扬。
文/大道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