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里饮食难免油腻,偶尔能吃上一顿面糊馍实属难得。因为现在的年轻一代鲜有人会做。若不是家中有老人,真是吃不到。
面糊馍,固名思义,就是把搅好的面糊泥在锅边,再往锅底添一碗水,盖上锅盖蒸煎出的一种面食。刚出锅的面糊馍一面软一面焦香,夹上事先炒好的青椒或是咸菜那叫一个美味。
年初就吃到婆婆主理的香脆清甜的"面糊馍",实在太好吃了。老早有闻,像"面糊馍"这样最能体现传统居家厨艺的面食,好吃不好做。婆婆总是轻易就能做好一种面食,碍于婆婆的权威,不敢轻易尝试。这次的面糊是我自告奋勇搅的。
面糊馍材料虽少,就是面粉和清水,但做好面糊馍却不简单。首先,面糊一定要搅好。其次,因为自带焦香,所以面糊馍必须边做边吃,稍一放凉就不香脆了。
搅面,是做好"面糊馍"的基本功,一小盆面放少量水,能搅动即可。想要省力,需加点高筋面粉。
第一次搅没经验,先加一小碗水,少了再酌情添加,总之水不能一次加多。当然面糊稀了可以再力一小把面。调整好比例就可以拿筷子朝一个方向搅面了。一圈一圈又一圈,左手累了换右手,只要保证是朝一个方向搅就行。大约十来分钟也就可以了。
搅好的面糊需要加一小碗水养着,压一压。压好的面做面疙瘩,口感也才顺滑。食物好吃,身体也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真是一举两得。一时间,家庭新主妇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心想,去健身房、练瑜伽、吃餐厅的人肯定很少做家务,他们那么努力工作挣大钱,再把钱大快朵颐的付出去,我跟他们的境界是不是有的一拼……
美味挡不住,又搅了一小盆面,放水压一压,准备第二天早上继续泥。
关于面糊馍,我这里还有很多经典的画面:
我婆婆的婆婆,我的婆奶很会做面食,早前就是她老人家对面食的一腔热情影响了我婆婆。婆婆刚过门那会,婆奶总在凌晨四五点钟起床搅面糊,再往搅好的面糊上淋上一小碗水,把面糊压一压。等到天亮家人都起床了再在地锅里泥。婆奶的动作唏唏苏苏的,婆婆忍不住问婆奶这么早起床在干啥?婆奶说是要搅面,面津不好,做啥都不好吃。
三伏天,又热又累,完全没有胃口;或是农闲时不想做饭又不到好吃的,用冿好的面泥出一锅锅面糊馍,是一家人的开胃佳品。
做吃面糊馍时,情况是这样的:重要人物围在桌前吃馍夹菜,主厨在泥馍,还要有一两个手里拿馍的传馍小工,传馍小工不仅要传馍,还要传递重要信息:馍还够不够,不够下一锅快好了,馍太好吃了,这锅泥完再泥一锅就不要再泥了,都已经吃饱了,真是太好吃了……
终于知道了,为什么看似简单的面糊馍,连婆婆也不愿多做。搅面费力,人到不齐不能及时开吃,费心。
还有一点就是:做面糊馍,伤锅!因为一不留神,锅底会烧焦。现代娇贵的炒锅怎能和乡村的地锅同日而语。不用钞锅又做不出焦黄的口感。哎,所以,我就写下这一篇,当作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