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了一部外国影片,里面有一个情节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一个四岁的小女孩,因为不高兴,就在地上撒泼打滚撕扯衣服,哭闹了两个多小时,期间她妈妈心平气和地忙自己的事,没有理会女儿。
我问自己:如果自己的孩子这样闹,我会怎么办?赶紧满足他哄他,不可能。但我绝对不会容忍他两个多小时哭闹,半小时是我的底线。
接下来那个美国妈妈的举动更让我吃惊。孩子哭累了,不哭了,她把孩子抱起来,抚摸着问孩子:为什么哭?是委屈,生气,还是抱怨?为什么会这样?……
正当我一头雾水的时候,那个妈妈回答了同样疑惑不解的家庭教师:当孩子心里不痛快的时候,他们有权利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孩子想哭就让她哭吧!发泄完了,自然会停下来。父母在事后,要耐心的引导她梳理情绪,以便孩子获得经验。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形,他们会逐渐减少闹情绪的时间,这样他们会慢慢学会和自己的情绪相处,控制自己的情绪……
原来是这样啊!这一情节,一下子颠覆了我的认知!
习惯上,我们对待孩子的哭,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不敢让孩子哭,怕孩子哭得岔了气,环了眼;一种是不许孩子哭,怕孩子懦弱无能。
不敢让孩子哭的,“狡猾”的孩子学会了用“哭”要挟大人,变得越来越任性。
不想让孩子哭的家长呢?不断给孩子注入“有泪不轻弹”“和血吞牙不流泪”等理念,告诉孩子流泪就是懦弱。把坚强当做一种文化,一种高级追求,希望渗入孩子的骨髓,让孩子变成一个独立坚强人。为此不惜严加呵责。我就亲眼见我的小表弟不屈不挠地哭,舅妈就把他关起来,结果他结巴了十几年;我的朋友为了治孩子爱哭的毛病,不许孩子哭,命令他憋回去!结果孩子得了呃逆症,至今没治好。而更多的孩子,不再哭泣了,难道他们真的变得独立坚强起来了吗?
仔细想想,我觉得那个美国妈妈说得对:喜怒哀乐本来就是孩子们的正常情绪。我们只让孩子笑,不让孩子哭,正常吗?这是在压抑孩子的天性。变相地用自己的错误观念绑架孩子。
在幼小的孩子眼里,大人是他们的全部,孩子们被迫收拾起眼泪,慢慢学会了迎合与逃避,变得不再柔软,失去了真实的自我。他们在巨大的困惑与痛苦中,养成卑微懦弱的心理,当心中的累积超过孩子的心理承受,就会出现2016年乔任梁因抑郁而自杀的现象,一个时髦的名称“坚强症候群”出现了。
其实,教育应该培养两种能力,一种是变得坚强起来,另一种是接受自己的脆弱。教育就是遵循孩子的不同心理状态,做出适当的调整。大人要蹲下来,认真倾听孩子,尊重他们权利诉求。而不是颐指气使,强行修剪。
长大本是个脆弱的过程。如果放弃和拒绝脆弱,将会“过刚易折”。只有接受脆弱的人,在面对困难时反而更坚韧更勇敢更有力量。
更何况,科学家研究发现:情绪眼泪中有种化学物质,积累多了,就会引发心脑血管病,甚至出现心肌梗塞;而长期不哭,也容易得胃病。心理学家说:不会哭的孩子情商低!
孩子的世界很小,大人眼中微乎其微的小事,有可能关系到孩子一生成长,我们要小心呵护,要让孩子心平气和地成长!
孩子,以后想哭就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