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醒来,淅淅沥沥的雨声削减了白日的暑热,风吹窗幔,一室清凉。
这雨声真美,在黎明即将到来的时候,在不眠的心头,慢慢滑过,仿佛带着遥远的印记,带着响亮的颤音。
一首渐行渐缓的曲子,轻抚帘笼,像拨开一缕淡淡的幽思,该记住的,都不曾遗忘。
伴随着细细碎碎的雨声,翻捡着或激越、或深情、或清丽、或深刻的文字。
铿锵——铿锵——
穿过纷飞的历史丛林,越过消瘦的汩罗江水,那连绵不绝的雨啊,是否被先生不屈的魂魄轻轻弹响?
魂兮归来!先生的灵魂从来不曾离我们远去,在一代又一代思想家、文学家的光芒中,在泱泱大国多灾多难的振兴道路中,我们始终能看到他行走不息的身影。
他就是毛主席诗词中“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的屈子;是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屈子。
在主席的诗篇中,屈子赋离骚,是指向腐朽势力的战斗檄文,是足以致敌于死命的利剑。
他就是余光中先生以“高洁的烈士”与“不朽的汨罗江神”来为之塑像,一生用八首诗歌来缅怀与歌颂的屈原。
“青史上你留下一片洁白,朝朝暮暮你行吟在楚泽。江鱼吞食了两千多年,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
拨开历史的烟尘,时间可以化解、可以消磨、可以改变,但是时间也可以塑造、可以坚守、可以传承。
“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是屈原对于“独立不迁”之坚守的自我写照。
屈原这种独清独醒的坚守,为民族树立起一个超脱于世俗之上、令子规啼血的形象。
民魂系君魂,国安胜君安!
多舛的命运,如逆水行舟,生存或死难,放弃或回归,离幸福不近,离苦难不远。当屈原的目光顽强地掠过风尘茫茫的绝境。于是,他发出最后一声长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毅然决然地把生命投入风口浪尖。
屈原奋不顾身的一跃,谱就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河殇;一次涅槃,飞跃成为民族不屈的脊梁。
从此,因为这愤懑和决然的一跳,在端午节这天,改写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民俗和追思。
人们向湍急或舒缓的水流里抛洒粟米;
人们撑起龙舟的桨影奋勇向前拍打记忆;
历史,定格在仗剑而起、慨然而歌的画面上树碑立传;
怀念,鲜活于艾叶与粽子飘香的深沉土地。
在金戈铁马的塞北,在杏花春雨的江南,在每一个不经意的角角落落,一定存留着一种气息、一种暗示、一种精神。
那绝不是山石草木与生俱来的,一定是血脉中汨汨流淌的,生生不息。
在他瘦削的身形中,在他飘飘的衣褶里、在他挺直的脊骨上。
你要相信,“乘骐骥以驰骋”,“指九天以为正”。
你要相信,“路漫漫其悠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黑夜褪去,城市在雨声中醒来。
我一轱辘爬起来,我有一种冲动,我要去寻找那盏与日月齐光的明灯,赐予我上下求索的方向和力量。
“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要清醒地活着,要认真地活着,要有觉知地活着。
端午,以仰望的姿态,塑造纯粹的信仰!
雨落,以无殇的岁月,追寻千年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