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燚不语
这部电影刚上映我就拉着小绵羊一起去电影院看了,因为我知道她一定会喜欢,跟她一起去一定会有更多触动。关于看电影这件事,如果不是和合适的人,我是宁愿一个人去的。因为我始终记得前段时间去看《七十七天》时,右前方坐了一对小情侣,他们在电影开场几分钟才急匆匆跑进来,女生拉着男生。可以看出来女生应该很喜欢户外喜欢自然喜欢冒险喜欢挑战,从她目不转睛的注视里,从她时不时都要抓拍的相机里,从她充满星星的眼睛里能看的出来。而旁边的男生,则全程头也没抬,一直在玩游戏,屏幕亮到影响我看电影,心里想着,这样的男朋友,给我十个我也是不会要的,还不如自己去看呢。
说到《寻梦环游记》这部电影,在看到那绚烂多彩的亡灵世界时,我俩在电影院同时的惊呼就告诉我今天这部电影选对了,旁边的这个人也妥妥的。
从电影院出来的路上,我们讨论了很多,关于梦想,关于爱,关于家人,关于死亡。一起走在曲折有致的小路上,任萧瑟东风吹的刘海翻飞,各自心里思索着自己的小心思,仿佛一瞬间空气静止,世间万物都与我无关。
“你说,家人和梦想哪个更重要?”小绵羊突如其来的一问打破了这份沉寂。
“嗯,怎么说呢,有的时候梦想和家人并不是相互冲突,也会相互成就呀!”
“你有没有觉得,除了性教育,我们更欠缺的是死亡教育!”突发奇想这么一问,本以为小绵羊会愣住,没想到她停了几秒说出了下面这些话。
关于性教育与死亡教育,其实我们目前最缺的是死亡教育,我们中的很多人可能会因为社会重大事件的发生开始重视性教育知识普及了,可对于大多数人,死亡教育仍然是他们的盲区。这件事的确需要注意起来了,你回去可以写篇文章,哪怕只能传播给少数人,只要多一个知道,我们就是成功的,这篇文章就是有意义的。
下面是我所了解的关于我国死亡教育的一些现状:
在我国,死亡教育极度缺乏。我国没有关于死亡教育的书籍,学校也没有开展关于死亡或者生命教育的课程。在对111位丧亲人士的调查中发现,逾七成面对失眠、健康变差等问题,82%人于亲人去世后常感孤独寂寞,三分一人更透露曾有自杀念头。
关于死亡,孩子们的说法各有不同:
“什么是死亡?从没想过这个问题。我想就跟《植物大战僵尸》一样,要去打仗吧。”
“死亡就是……就是像马航一样,飞着飞着人就不见了。”
“没考虑过这个问题。死亡应该就像雷锋、孙络络一样,肉体没了,灵魂还在。”
“死了就会变成星星了。”
“人死了我们就看不见他了,但他还能在天上看见我们。”
“死了就是搬到一个很小的房子里,里头没阳光,很孤单很寂寞。”
家长们大多相当避讳“死”字,他们这样“美化”死亡:
“灵魂想要离开肉体,回到天空中去”
“‘死’就是到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那里很美,但现在你还不能去。”
“死了就会变成天上的星星。”
“就是另外一个国度去了,去了之后,就不能回来了。”
“XX(去世的人)享福去了。”
绝大多数孩子坦言父母一般不让他们提关于死亡的话题,他们对死亡的理解更多是来自影视作品和书籍,以及在学校接受的一些关于爱国英烈的主题教育。
50位家长中,有8成都怕犯忌,在孩子面前不提“死”字,孩子逼问,才委婉地“美化”一下,匆匆带过。
记得小时候,太太算是在我记忆力最长寿的老人了,享年九十九步,小学时太太是对最宠我的,她小屋子里的百宝箱也就成了我日思夜想的宝藏,每次放学我都会一蹦一跳的跑到太太那里,跟太太说我今天学了什么,她就会咧着嘴笑,夸我真棒,然后迈开她被裹成三寸金莲的小脚,一步一步走向百宝箱,从里面变戏法似的每次都能变出不同的零食方便面小饼干,然后让我塞到衣服里带出去慢慢吃,因为太太住在大奶家,她怕大家看到都来扫荡就没有我的份了,我当时不懂,每次拿到好吃的都会出去炫耀,现在想想,太太那时得费了多少心思才为了守住这些好吃的啊。
可是,后来,太太的身体就一天不如一天了,太爷生病去世的早,连爸爸都没见过他,太太一个人抚养了九个孩子长大,直到最后她仍然坚持一个人住,不想麻烦我们。
太太生病之后,她的几个女儿们开始轮流过来照顾她,太太说想吃辣的,不行,医生不让吃,想下床走走,不行,医生不让吹风,想做什么她们都会拦着太太,那个时候,我不知道她们几个为什么要那么残忍,把太太关在一个暗无天日的小屋子里天天躺在床上苦苦度日。
有天放学,我又跑到太太那里,太太看到我很开心,可好像没什么力气坐起来陪我玩,只听到她说好想看看外面玩太阳啊!
我一听,机灵一动,立马去厨房找了颗大白菜,把根剁下来,用小刀挖了个洞,找了一团棉花,倒了几滴香油进去,用铁棍穿过白菜根,然后用火柴点着棉花挑着自制灯笼跑到太太屋里。因为那个时候没钱,我们只能这样操作,这就是我们小时候玩的别具一格的灯笼。
“太太太太,快看,光来啦,有着棉花味道的太阳,还能闻到棉花糖的清香呢!”
我看到了太太眼里激动的泪水,因为她已经在屋里躺了两个月,已经两个月没看过除昏暗灯光以外的光了。
后来,太太过世了,她好像什么都知道,知道自己要走了,因为前一天她坚持让小女儿帮她换上全新的衣服。
太太葬礼那天,她的孩子们都哭的撕心裂肺,哭着说后悔没能让太太不留遗憾的离开这个世界,应该让她体验想吃的美食,应该让她感受和煦的阳光……
她们这种遗憾,这种后知后觉,这种失去后才大彻大悟的状态,我现在才知道都是因为对死亡缺乏正确的理解,在她们的世界里死亡之前就是禁欲系的,面对死亡我们明知道会死也要在仅有的活着的日子里压抑自己的天性,她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死亡。
在中国,受自古以来的传统风俗影响,“死”成为一个遭人避讳的字眼。当不好的事情发生,人们会下意识地在孩子面前闭口不谈,想把灾难、恐怖、黑暗等隔离在孩子的世界之外,避免他受伤害。
其实,最好的保护,是家人亲口告诉孩子坏消息,并教他如何直面现实。美国家长便是如此,他们会让孩子从小接受正确的死亡教育,让孩子毫无阴影地正确对待生死,通过实现更有意义的事来提升生命质量。
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什么是“死亡”?我们都不曾真的懂,所以难以接受。
中国缺乏死亡教育,因此才会有绝症病人自暴自弃,无法平静度过最后的生命时光,才会有亲人对弥留之际家人的手足无措。我们没有死亡教育,因此当孩子问起我们什么事“死亡”时,我们总觉得不吉利,避而不谈。
其实死亡何须忌讳,它只是一个自然的生命过程。客观的面对它、认知它,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死亡教育是一个探讨生死关系的教学历程,这个历程包含了文化、宗教对死亡及濒死的看法与态度,希望借着对死亡课题的讨论,使学习者更加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并将这种态度反映在日常生活中。
死亡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正确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
死亡教育不仅让人们懂得如何活得健康、活得有价值、活得无痛苦,而且还要死得有尊严。它既强化人们的权利意识,又有利于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通过死亡教育,使人们认识到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工作的丧失、生理机能的减退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均使得老年人承受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很多老年人感受不到生活的意义。
只有恰当的死亡教育能让他们学会调适不健康、趋向死亡的心理,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可从容地面对死亡。
死亡教育不可小觑的作用与影响:
(1)帮助人们正确面对死亡
死亡教育可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知死,焉知生”,死亡教育虽名为谈死,实乃谈生。死亡会使人对人生的价值及意义作深刻的检讨;会使人充分体会“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的境界,从而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2)提升人们对死亡的认识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通常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忌讳谈论死亡,人们幻想着不谈论它、不去想它死亡就不会来临。良好的死亡教育可以破除这种无知的幻想,使我们正视这些冲突的信息,以健康、正常的观点来谈论生死,提升人类文明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死亡文明有三个基本要求,即文明终(临终抢救要科学和适度)、文明死(要从容、尊严地优死)和文明葬(丧葬的文明化改革)。文明死是死亡文明中的中心环节部分,尚存在着盲目和愚味,只有进行普遍的、健康的生死观和死亡文明教育,才能促进社会崇尚科学文明死亡的良好风尚。
(3)帮助患者正确理解死亡和迎接死亡
因为死亡表明一个人生命的结束,通过对死亡的思考,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评价自己的生活,进而鼓励人们提升自己的生活状态。可以帮助临终患者,可缓解患者恐惧、焦虑的心理。死亡教育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致力于提高患者对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认识。通过死亡教育,使患者可以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得到家属的支持,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意义,保持平衡的状态及健全的人格。
(4)给予临终患者的家属及护理人员情绪支持和安慰
因为亲人的离世,死者亲属会难以接受死亡的事实。有些人会悲痛欲绝,精神痛苦更为强烈,且时间持续很长。而良好的死亡教育可使死亡后亲友的心理得以平衡,给予家属以慰藉、关怀,疏导悲痛过程,减轻由于死亡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5)帮助患者安然接受死亡的现实
当患者经过医生诊断疾病为不可治愈时,对患者进行死亡教育及临终关怀护理,使患者对死亡有正确的理解。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里的必然组成部分,是不可抵抗的自然规律。能直言不讳地谈论有关死亡的问题,一方面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另一方面为自己的后事做妥善安排,帮助人们公开地为自己的死后作准备,如立遗嘱、说明自己希望选择什么样的丧葬仪式、遗体如何处理等。自始至终保持患者的尊严,从而提高生命最后阶段的质量。
(6)提高临终关怀工作人员的素质
临终关怀工作者接受死亡教育,提高自身对死亡科学认识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对临终者及家属身心整体照护的能力。针对死亡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帮助临终者尊严地、安宁地死去,同事也可帮助丧亲者渡过最困难的哀伤阶段。
(7)预防不合理性自杀
由于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压力、情感的困惑、疾病的折磨等造成一些人不能很好的调节心理状态,会采取极端的手段结束生命。特别是一些临终患者不堪忍受病痛折磨,在他们以死亡解除痛苦的要求得不到医生及家属同意的情况下,也会采用自杀的手段结束自己的生命,令人悲痛万分。死亡教育可使人们树立科学文明的死亡观念,可以预防不合理的自杀行为。建立自身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正确对待荣辱得失,珍惜生命,从而避免自杀行为所致的不良后果和影响。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印证死亡教育的迫切性与必要性,只有大家都意识到这个问题,死亡教育才会得到该有的重视,生命才会得到最大价值的尊重与爱惜。
看国外及台湾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美国: 美国的一些小学校里开设了别具一格的“死亡课”。在教育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走进课堂当起教师,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他们轮流通过演剧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亲人因车祸死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或走进火葬场参观火葬的全过程,甚至设计或参加一台模拟的“向亲人遗体告别”仪式等等。
对于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总是做出最为直截了当、简单明了的回答,并尽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此外,他们也较少利用神话或宗教中的诸如天堂、地狱之类的传说来对死亡做出解释。这是因为他们认定,尽管做出这样的解释也许最为简单轻松,但要是孩子长大了并不相信这些,那他就必然会陷入更深的无所适从之中难以自拔。
英国:在英国,皇家学院于1976年建立了死亡教育 机构,开设了远程教育课程。1988年教育改革方案出台后,其中包括“死亡和悲哀”等学习项目,健康教育的标准也包括了“死亡和丧失”课程,为年龄低至 11岁的儿童开设内容与死亡有关的课程。教育部门认为,这门课程将帮助孩子们“体验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有关联的复杂心情”,并且学会在各种“非常情 况下把握住对情绪的控制力度”。
台湾:20世纪末,台湾学校广泛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并把2001年定为台湾的“生命教育年”。目前,台湾小学没有专门开设“生命教育课”,但开展了相关的生命教育活动,内容包括两方面:“生命的旋律”和“温馨你我他”。在“生命的旋律”教学单元中,由教师讲解有关生命起源的问题;“温馨你我他”的教学,则主要是通过课外活动来完成。台湾中学普遍开设正规的“生命教育课”,编制了生命教育教材及“生命教育教师手册”。
中国死亡教育缺乏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如果大家都死亡教育仍然一窍不通,那以后老龄人自杀,压力过大儿童自杀,失去亲人自杀,痛失挚爱自杀,觉得世界一片虚无活着没意义自杀,不尊重生命,不珍惜生命,不正视死亡的现象会更加严重,严重到影响这个世界的正常运转!
PS:
电影看完一周了,看了很多首页的热门影评,迟迟不肯动笔,因为影评不是谁都能驾驭,实在不想看到现在如此多所谓的影评写成了剧透,既然这样,还不如不写,想看的人一定会去看,该有的体会只有亲自看过才会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