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听过一个叫做《抱牛功夫》的故事,说的是一个人坚持每天抱牛上下山,从牛崽到牛长大终于练成大力士的故事。我们身边有很多这种“水滴石穿”的励志故事:从小坚持练习弹钢琴长大成为钢琴家,从小坚持打台球长大成为台球世界级冠军……,这时候有人告诉你:酒量小不要怕,每天一杯酒苦练酒量,酒量就会好起来的,你觉得会实现吗?
问题的答案得先从酒精进入人体的消化代谢过程说起:酒进入人体内部主要会经过口腔、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等部位,体内酒量只有不足10%可经由尿液、呼吸、汗液以及唾液等直接排出体外,剩下90%以上的酒精少部分由胃吸收,大部分由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从而进入肝脏进行代谢。在肝脏的酒精代谢过程中,酒精首先在乙醇脱氢酶(ADH)作用下转化成乙醛,再经乙醛脱氢酶(ALDH)作用转化为乙酸,乙酸进入血液后然后代谢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
从酒精的代谢过程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酒量大小主要由肝脏的解酒功能决定,具体来讲是由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的多少决定的。那么问题来了:通过长期的饮酒锻炼能不能提高体内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含量从而增强酒量呢?答案是不能,因为这两种酶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Raymond L.White甚至已经发现饮酒基因存在于15号染色体上。也就是说,即便一个人坚持每天喝酒也无法提升自己的酒量,因为解酒的脱氢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为什么一些人经常喝酒会感觉酒量还是会有所增加呢,那是因为身体对酒精的反应因频繁刺激而逐渐变麻木了,如果这时候以为自己的酒量增长而不管不顾地拼酒,就好比麻醉状态下割伤口,感觉不到痛但伤害一直都在。
一般来讲,乙醇脱氢酶人们普遍具有,乙醛脱氢酶却会因人而异。如果缺乏乙醛脱氢酶,那么人体内会集聚大量乙醛,造成血管扩张,引起脸红反应(学名叫做酒精性脸红反应),所以江湖传言脸红的人能喝的观念是错误的。由于脸红反应常常发生在亚洲人身上,也有人称之为“亚洲红脸”。从“亚洲红脸”由来可以看出,正常情况下欧洲人的酒量是大于亚洲人的酒量的,美国进化医学专家沙伦·莫勒姆在《病者生存》中这样解释:在人类早期城镇聚集时面临卫生设施和水源管理时,欧洲人采取把水发酵的方式来净化水,而亚洲人则采取煮沸或泡茶的方式来净化水,这小小的差异让欧洲人在净化的过程中,承受更多的酒精压力而促使他们酒量大增。
酒量是先天造就,无法后天练成,可是酒桌上难免会有遇到难以推脱的时候,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你得了解自己是否真的能喝,判断自己什么时候不能喝了。如果你喝酒时出现大量发热、出汗等,那么恭喜你是一个很能喝的人,因为你体内的两种脱氢酶活性都很高,能够迅速将酒精转化为大量的二氧化碳、水和热量;如果你喝酒很快脸红,这是缺乏乙醛脱氢酶,需注意少喝,喝酒脸红的人更容易出现头晕、恶心想吐的症状;如果你喝酒突然脸白,那你千万千万不能再喝了,因为你连乙醇脱氢酶都缺乏,导致酒精蓄积血液携氧能力下降,最容易发生急性酒精中毒现象。
其次,你得确认自己是否为自己不喝酒找了一个适合推脱喝酒的理由:开车不喝酒是常识,但如果对方给你请了代驾;备孕不能喝酒也可以理解,可如果你已经过了备孕的阶段;服用含有头孢类的药物不能喝酒,但千万不要让对方发现药瓶只是你拒酒的道具……拒绝喝酒的理由有很多,目标只有一个:自始至终都不要喝酒。
再者,如果非得喝酒,可以在喝酒前吃些高淀粉、高蛋白的食物,一来可以减少酒精对胃壁的刺激;二来食物和酒精混合可以降低酒精浓度,延缓对酒精的吸收。选择饮料时少喝碳酸饮料,因为碳酸饮料在胃里放出的二氧化碳会迫使酒精很快进入小肠,小肠吸收酒精的速度要比胃快,从而更容易醉酒。喝酒别喝急酒,慢慢喝给体内脱氢酶充分的时间来解酒,这样才不容易喝醉。
最后,不要相信解酒药的灵效。2005年,英国和荷兰的科学家通过实验验证常见的解酒方法,包括3种药物、4种食疗方法等。结果显示,标榜具有解酒功效的药物多含氨基酸、维生素和各种活性酶,多半起到安慰剂的作用,顶多有缓解头痛、恶心的作用,但绝不会使你酒量突飞猛进。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并不存在真正的解酒药,解酒的脱氢酶是由身体的遗传基因合成,不能通过饮食等方式从外获取,因为脱氢酶本质上是一种蛋白质,饮食进入体内也会被肠胃分解为氨基酸才能进入血液。
归根一句话:酒量乃先天决定,后天练成的只是喝酒的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