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阿尔贝·加缪 《夏天集》
阿德勒的哲学是面向未来的哲学,相对于归因法强调过去的重要性,阿德勒的目的论更关注接下来要怎么办。这一篇分享一下我对目的论的理解。
1. 什么是目的论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之后,把自己创立的心理学体系取名为“个体心理学”。个体心理学的德语原文“ Individualpsychologie”中的“个人的”( Individual),拉丁文原意是无法分割的意思。他认为应该把人视为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被统一过后的东西,他反对把人分成心灵与身体、感情与理性、意识与无意识等所有二元论的论点。在阿德勒看来,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具有自由意志,对人的任何行为来说,最初的一步是由自己的决定而跨出的。
阿德勒提出,“人是行为者不是反应者,他可以决定怎么回应外在的刺激。”人松开握着咖啡杯的手,杯子就往下掉,人可以自由决定是松开还是握紧,杯子则没有选择。人是行为者,杯子是反应者。
所谓目的论,就是人以对自己“有好处”的“善”为目的,并在这样的观点之下采取行动时理解事情的方式。人的一切为了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会统一起来。人在做某个行为的时候,其实都是当下判断这件事对自己有好处,而这个好处,才是人作出某个行为的真正目的与目标。
2. 来看几个例子
例一:明明第二天就要考试了,晚上应该拼力复习才对,但却太困睡了过去。这是不是考试前的你?以阿德勒的讲法,这时候想睡觉不过是利用很困为理由,实际上是不想工作或念书,把责任转嫁给身体,目的是避免面对自己成绩考差的事实。换言之,他判断让自己活在“假如我再用功一点”这个可能性之中,对他来说就是“善”。假如不保留这个可能性,而是真正地拼死拼活地念书,结果还是考不好的话怎么办?所以他选择不想面对这个现实。
例二:再来看第100次减肥的你,明知道要管住嘴迈开腿,可还是点了汉堡大快朵颐。以这个情况来说,这些减肥的人真的是明知不可吃而吃之吗?阿德勒并不这么想。阿德勒认为,这些人在吃东西的时候,真的不觉得自己不应该吃,他们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内心没有挣扎,他们真的觉得当下确定的满足食欲,要比未来不确定的美好身材对自己更有用。
例三:最后来看给孩子辅导作业的你,读了十本育儿书可还是没搂住火,又一次当了“吼妈”。就目的论的观点来说,人不是因为生气被逼得不得不大声说话,而是为了大声说话所以表现出生气的样子。也就是说,不是生气这个情感在背后控制着我,而是我为了迫使孩子照我的话去做,所以使用生气这个手段。
阿德勒的心理学本就是颠覆常识的,在这个翻转的过程中你的脑细胞有没有被激活呢?
阿德勒选择用“生活方式”一词来替代“性格”,一个人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自己,把他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就构成了他的生活方式。相对于大众认为性格是天生的,阿德勒则强调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而且随时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
总是说着做不到某事的你,不是因为性格,不是因为能力,也不是因为环境,而是由你自己亲手选择的生活方式决定的。当然,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就像“改变自己”公众号的简介:“相信我,改变自己一定是痛的。”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很多人宁愿选择留在不变带来的不满里。
3. 面向未来,改变自己
《幸福的勇气》一书中提到做心理咨询时常用到三棱柱,每一面写有一个主题,咨询者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主题畅所欲言。面向咨询者的两面分别写着“可恶的他人”和“可怜的自己”,据说来心理咨询的人大多谈论的都可归为这两个主题大概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还有另一种选择吧,在被遮住的一面写的是“以后怎么做”。
我觉得这招超有用的,当主题不加限制时,我们说的再多也往往跳不出“可恶的他人”和“可怜的自己”这两个主题,可是就此谈的再多又能怎么样呢?你还是站在原地,即便获得了同情又怎么样呢?你还是想要往前走的,还是想要改进一点点现状的不是吗?
而当三棱镜转到“以后怎么做”时,我觉得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松了一口气,看到了前面的一丝光线,开始下意识里寻找出路,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只要开始,就永远不嫌晚。
阿德勒认为,决定我们生活方式的,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一味的抱怨和诉苦会让你短期内有一种释放的感觉,长此以往呢,你得到的只有遇事先抱怨的习惯,还有可能失去一些不愿意继续充当你的情绪垃圾桶的朋友。
只知道自怨自艾的话,短期内会让你获得同情。长此以往你会把自怜当做武器,最终收获的可能只有越来越虚弱的自己。
著名的篮球教练约翰·伍登(John Wooden)曾经说过,在开始责怪他人以前,你并不算是个失败者。只要不推卸责任,你仍然可以从你的错误和问题中学习。
习惯于把焦点放在“以后怎么做”上的人,短期内他可能会感到很难很痛苦,但度过了最初阶段,他会找到新的出路,并且他会养成积极进取的心态 ,再遇困境他不会慌张,他会知道办法总比困难多,他会相信迈步向前总比原地打转要强得多,哪怕是一小步。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关键点就在于你选择勇敢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