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在多么青春的年纪,我们收拾好了行囊,带着些许不舍开始依依惜别。那一天印象很深刻,妈妈把我送到楼下,没有太多的叮嘱,只说:“到了打电话。”对于送别妈妈早已习以为常了吧。爸爸把我送到镇上,隔着玻璃,我向爸爸挥手。三个人来火车站送我,一个从小到大的好闺蜜,一个可以吵吵闹闹开玩笑的小伙伴,还有一个是参与了我整个青春的人。
火车是晚上九点多钟,大概八点多吧,我拖着行李去检票了,一一认真的看过你们的脸,我便转身了。检票进去之后,闺蜜发消息给我:“你知道,你进去之后,他们一直看着入口,就这样看了好久。”莫名的鼻子一酸,大概这就是分别的味道吧。火车上是形形色色的人,孤身一人的我没想着要和谁寒暄几句,找到自己的铺位就躺下了。那是一个难眠的夜晚,带着对新环境的期待和好奇,又掺杂着分别带来的酸涩。
第二天上午十点多,我来到这这座古都,这个我现在已经生活了两年的地方。一开始,我并不喜欢这里,陌生的人,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菜系,陌生的空气……都让我很难适应,于是我很想念家乡,想念那里的人,那里的食物,那里的空气。
开学的第一天,我来到我大学的第一个宿舍,见到了一群可爱的人,她们性格各异,来自不同的地方,只有我来得最远。那天下午,人到齐了,我们相互加了微信,还建了一个宿舍群,取名为“兵荒马乱的青春”。日子进入正轨以后,时间开始过得很快。
第一个学期,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元旦假期。舍友们都是省内的,放假了都回家了,我清楚的记得我一个人在宿舍呆了13天,那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生活。元旦那三天,我找了份兼职,当时的我并不知道哪个区分别在哪个地方,只知道百度了路线就坐上一个多小时二十几站的地铁去了。好在我在规定的时间找到了集合的地点,由于比较内向,我戴了口罩,那时的我还是一个和陌生人说话会脸红的小姑娘。由于是室外活动,我在冷风中冻得直跺脚。那天的工作一直到晚上九点多才结束,返程又是一个多小时的地铁,加上十几分钟的公交车,好在幸运地赶上了末班车。回到宿舍已经将近十一点了,宿舍里又冷又静,匆匆地煮了碗泡面,才疲惫的上床。在后来的日子里,我依旧做了很多兼职,有在车展做过拉访,站一天下来脚后跟就跟骨裂了一样疼;在职业学校做过话务员,打一天的电话耳朵会很疼;在超市里做过促销员,站一天还没有时间去吃饭……于是,我走过了这座城市的很多地方,这是从一个路痴变成一个路通的过程。
那个时候的我似乎没有感到很孤独,反而很喜欢和自己独处。相反的,一年多以后的我却开始对这样的独处感到不安,或许是因为我渐渐的习惯了热闹,当热闹的模式切换到独处的时候会让我措手不及。大概是因为习惯吧,当我习惯了独处的半年后,有一个人再次走进了我的生活,那个参与了我整个青春的人。我们全是重逢吧,在久别了三年之后。就这样,我的生活可以有人分享了,每天无论大事小事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告诉他,睡前固定的通话。精神得到了依靠,灵魂有了寄托,我不再害怕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了。
这样的我,让单身的舍友们很是羡慕,连我自己都开始相信自己会一直这样开心下去。大半年过去了,生活悄悄地发生了改变。原本的精神支柱感觉越来越虚弱了,我不得不开始靠自己的力量支撑起自己,我好像触碰到现实了。每天不再有准时出现的消息,每晚不再有准时打来的电话,好像猛然地回到了一个人一座城的空虚。精神支柱变得若隐若现,身边的人来了又走,生活总是突然热闹突然冷清,只能怪自己适应不来。好在自己慢慢地在成长,明白了凡事以自己为中心去考虑,这不是自私,这是为了保护自己。
孤独并不可怕,相比之下,孤单更显得弱小。所以当我孤单的时候,我不喜欢去人潮拥挤的地方,我更愿意独自待在一个人有安全感的角落。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喜欢独处并不等于蓄意陷溺在孤独,我相信当无他人救赎,人能格外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