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会硬着陆吗?
樊登读书会做社群拓展,凯叔开始走线下,甚至出硬件产品,这就有了自己铠甲,而且他们比较有灵魂。
平台类喜马拉雅、千聊还是有需求。用户量大,需求丰富多元。
知识付费这个东西很考验人,不续费就得成批倒掉。
垂直类技能是有长期生命力的。知识付费如果不能尽快转到结构化教育,则都难长久。而且理论上,互联网如此开放,所有知识都可免费获得。但是付费又不能直接解决问题如咨询,这就脱离了市场。
知识经济必须落地到最早的:咨询、结构化教育、解决方案提供商,而不是碎片。
被打鸡血的少年,很可能被宣传鼓动购买,但是一旦发现不能有实质价值,会很快转身走掉。不会为了get几个什么妙点而停留。
这里无非是信息不对称市场,有人早一步读了几本书,然后给你提炼提炼,但这不足以构成付费价值。
所谓大咖,如果不能完成团队生产运营,以及向社会购买内容,内容很快会枯竭,审美疲劳,被榨干。
但是,读书会和知识付费一样,起码还是传递了学习风气,也确实普及了“互联网环境通识”,但是互联网、商业、文化、哲学维度如此丰富,当通识不足以解决困扰时,还需要专门垂直的专家以及专家方案,从商业紧迫目标和效率讲,花钱买知识不如花钱买方案,比如“专头”汇聚的BAT职场精英,很多是职场高阶,本身就是每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专家,而不是那些知识搬运工。
花钱买不来知识,基本是对通识还没有解决的人来说的,原因在于,知识需要结构化,这包含思考、实践、内化、验证、取舍,这不能速成。如果真的想学习,不如找一份高质量的书单,笨功夫挨个轰过去,买书花不了多少钱,相对于成长而言,绝对成本并不高。另外,这份书单,特别提示是经典类,虽然说“不读活人的书”这个说话有点苛刻偏激,但是也不是没有道理。另外读原著的价值还在于内容触觉的丰富性,材料的延展性,得出结论的过程获取,这也是极有方法价值的。
当然作为已经入门的行业人士,他们有必要获取最新的资讯和潮流,但是作者份量要够,也需要更有鉴别力,毕竟最贵的是时间。
也有宣传读书是为了月入多少元,走向“快速成功之路”的,如果激发了读书热情,也算功德,毕竟行为既有功利,也有兴趣,知识是最具探索欲的领域。
顺便说一句,读读诗歌吧,知识冶炼心灵活性、自由、创造力。虽然这暂时看起来真的没有什么卵用。但获取知识是为了获取知识背后的真理,理解世界和心灵的秩序,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良好协作。
像《当和尚遇到钻石》是《金刚经》的通俗商业版,《与神对话》则是对于语言、意识、偏见的上溯,《锻炼地头力》则是提供庖丁解牛的工具箱。这些接近神学、宗教、逻辑的智慧,也不是用于急用,这些书总是会引人感慨,为什么不是十年二十年之前读到呢?
最后,要有“书总有读完的一天”,读书是为了简洁干脆的走向生活,而不是包袱,书呆子比不读书更有害。读书是为了舍舟登岸,我有一位激进朋友,家里一本书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