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五千史乘,薛氏独领风骚

中古时期,源于古薛国的河东薛氏是蜀汉灭亡后从巴蜀迁至河东郡汾阴的一支区域性豪门。
薛氏崛起于汉末,发展于魏晋,到隋唐达到一个高峰,这也是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一个世家大族。
薛氏本非河东原著民,而是从巴蜀迁入后移植的势力。河东薛氏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其地方豪强性。
地方豪强,顾名思义,就是具备雄厚的地方势力,其成员多秉承尚武的族风。
从河东地理位置上来看,薛氏的势力范围在主要在古龙门、稷山一带,即河东的最北端。薛氏地方豪强性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薛氏世代崇尚武功。薛氏是从外地迁入的社会力量,自然会遭受当地大族的排挤,因此当时的文官一般不会由薛氏族人担任,只有通过武职才能获得升迁的途径。
汉魏以后,高门士族都是政治舞台上的主角,无论在北国大地、江南水乡还是在西南边陲,高门士族不仅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且把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权,有着显赫的社会地位和声望,成为地主、官僚、乡绅三位一体。东汉以来,朝廷以经学取士,学者皆以经学传授子孙,以便入朝为官,随着经学这门学问代代相传,也逐渐形成了名门望族。随着世家豪族势力的急剧发展,到了魏晋之际,就形成了一种士族门阀制度。
曹魏后期,曹丕采用大臣陈群的建议,创制九品中正制,其办法是,在朝廷选择贤能与有识鉴的官员,担任其本州、郡的中正官,由中正官负责查访散居各地的同籍贯的人事。中正官的依据是人的族谱家世、德性、才能评定人才优劣,定为九品,据以作任官的标准。
九品中正制政策初行时,尚能秉持曹操用人“唯才是举”的原则,不分门第高卑。但逐渐因中正官多由高门子弟担任,他们在评选时不免偏私,所以制度到后来,中正官被门阀把持,只推选门阀子弟,加速世族阶层的发展,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遂形成严格的姓氏等级制度,许多世家大族因而产生。
作为外来迁入势力的薛氏要想在新的迁居地区获得生存并在河东地区晋升世家大族,必然会与各民族割据政权之间发生关系,这也是薛氏当时求生存、求发展的政治、社会、历史大环境。
这一时期,薛氏的社会作用主要是以地方性为主,薛氏凭借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以其部族武力割据一方,虽未立国称帝,但甚于立国称帝。
北魏孝文帝定姓族后对所有入于门阀士族行列的汉人士族,历史上总称为入郡姓,薛氏位列郡姓之中。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至535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由于北魏政权的分裂,郡姓又分裂为两支:山东郡姓和关中郡姓。听谓的山东郡姓主要指经东魏到北齐,仍然保持汉代讲经学、重儒术的传统,山东郡姓主要以太原王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赵郡李氏为大姓。
关中郡姓主要指:经西魏到北周,再由隋而唐,在宇文氏的以关中文化为本位的宏观政策下,御封关中郡姓:主要以河东薛氏、京兆韦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弘农杨氏、京兆杜氏为大姓。
在唐朝,山东郡姓和关中郡姓又被合称为七姓十家。
魏晋士族是历史地形成的一个社会阶层。东汉所见的世家大族,是魏晋士族的先行阶段的形态。魏晋士族,就其中任一个宗族而言,分为两种类别,一类是由东汉的世家大族转变而来,基本保持了儒家传统,或沾染玄风,或由儒入玄,另一类则是乘时而起的新门户,不来源于世家大族,而有些则介于两则之间,也即是“豪族”。而世族与豪族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家学传世”。
对于薛氏属于士族还是庶族?历史上一直没有定论。
根据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士族、庶族这两个词语具有多种意涵,一般用在九品中正制确立后魏晋南北朝的语境中,直接套用到河东薛氏上面不太合适。
对于东汉时期家族的讨论,杨联陞先生关于“豪族”的定义比较具代表性。毛汉光先生提出的士族、寒素与小姓“三分法 ” ,以统计学的方法,按照三代之中有两代居官五品以上划分士族,重视家族的政治权力方面。
按照政治权力划分,即使严格参照毛汉光先生的“三代五品”标准,河东薛氏家族也当属“士族”,汉末尚无九品中正制,这里对应后世品阶,按照《通典.职官表》所列官阶,即使在城头频换大王旗的十六国时期,河东薛氏均有族人官职在五品以上。
按照社会及经济地位划分,若从陈寅恪先生之说,以阶级三分社会层次定义士庶,或以唐长孺先生的说法,士庶之分代表社会等级,区分特权阶层与非特权阶层,河东薛氏毫无疑问当属于“士族”。
如果按照血统论,贵族阶层内部之分,即家族是否属于皇室血统划分士庶,河东薛氏出自黄帝后裔奚仲,显然又当属于庶族。
另外,从文化方面,陈寅恪先生有按照儒学传统的豪族和非儒学传统的寒族区分之说,河东薛氏的先祖早在西汉立国之初就诞生了“开国十八列侯”之十五侯广平侯薛欧,按照这个划分方法,薛氏又可被归入代表儒学传统的豪族类。
河东薛氏主要分为三支,史称“三薛”,分别是:西祖房、南祖房和北祖房。薛齐为河东薛氏的一世祖,三祖一脉。至隋朝立国,西祖房传至薛胄、薛濬,共传十二代;南祖房一脉传至薛安都玄孙薛承华、薛愷子薛舒,共传十代。北祖房传至薛旷,共传十二代。
薛恢是薛氏北祖房一世祖,曾任西晋河东太守;薛雕是薛氏南祖房一世祖;薛兴是薛氏西祖房一世祖,曾任西晋尚书右仆射、冀州刺史,封安邑公。
在西祖一脉中,从河东薛氏的发展来看,薛谨是家族史上一个重要人物,其原因有二:第一,他一生虽以军事活动为主,但他在任内大力推行教育,这不仅是造福地方的德政,同时也是对薛氏族性和尚武门风的转型改造,使薛氏西祖一脉向政治大家族和文化大家族的方向迈出步伐,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门士族,促进了西祖一脉的福祚绵长。从薛谨以后,薛氏西祖房一脉分为五房,保持了薛氏人丁兴旺,这是薛氏保持大族地位的基础。
查询《魏书》《寇峤妻薛氏墓志》《大唐故薛夫人墓志》《薛文休墓志》和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第134号墓地出土的薛道衡《典言》唐写本残卷等文物史料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河东薛氏家族中出现的人物共计157人,其中女性4人,分别为为薛伯徽、薛慧命、薛和女、寇薛氏(寇峤妻)。
在这157位薛氏人物中,有明确职事者27人,封爵位者54人。如薛聪所赠简懿侯,薛道次所赠安邑侯等,其中公、侯、伯、子、男各等有差,爵位在公爵以上者最多,为21人,另有候爵15人,伯爵2人,子爵7人,男爵9人。由此可见,河东薛氏人物爵位的含金量极高。
考查曹魏至隋朝的历代官制,凡爵位在郡公、县公一级的,官阶都为一品。如西晋官制规定,开国郡公、县公官阶皆为一品;北魏官制规定,开国郡公爵为一品,开国县公爵、散公爵为从一品;北周官制,国公者为正一品;隋制,开同郡公、县公者皆为从一品。所以仅从爵位上来看,当时河东薛氏品级在一品之上的就有21人。
这些人物包括:薛兴、薛涛、薛强、薛谨、薛洪祚、薛胤、薛端、薛胄、薛琰、薛善、薛馥、薛安都、薛道标、薛保兴、薛荣、薛真度、薛怀彻、薛寿、薛循义、薛文殊、薛间等。
河东薛氏的家学门风主要特点是:博学尚儒、推尚清俭、孝悌传家和勇武建功。
河东薛氏发展的社会基础主要是对宗族社会的控制和河东盐池之利,河东薛氏发展的经济基础有赖于均田制与大土地所有。
或许是薛氏先祖们的奋斗精神,光荣历史的勖勉,或许是河东薛氏崛起的辛酸、曲折、艰难历程,使薛姓人发愤图强,奋然崛起,经历了短暂的南北朝以后,到了隋唐时期,薛姓已是一个基业坚实,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颇有作为的高户大姓、名门望族了。
根据考古发掘和墓志铭记载,唐朝,已有在甘肃、青海东部的河湟地区和河西走廊活动的河东薛氏后人。
宋元时期,有河东薛氏族人为避金人及蒙古异族军队侵入,纷纷徙迁南方。明朝时期,薛姓作为山西大槐树主要移民姓氏之一,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安徽、湖北、北京、天津等地。
清初,薛氏进入台湾桃竹苗地区。
600余年间,薛氏人口主要向东、中原、东南、南部地区迁移,全国形成了北部秦晋冀、东部江浙两大块薛姓的聚集地。今日薛姓以江苏、浙江、山东、山西、河南、广东等省为多,这六省薛氏人口约占全国薛氏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纵观中古历史,永嘉之乱后,作为关中郡姓之大宗的河东薛氏大规模的迁移大致有四个阶段,其南迁北归,往返不同政权的移民行为,对薛氏家族的发展和地方区域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对薛氏大家族而言,不同时期的迁移是维系家族生存、保持家族地位的重要手段,但辗转往复的迁徙行为削弱了薛氏在河东地区的宗族基础,亦严重挫伤了持续强劲的生长力。同时濡染异地文化,移民家族的家学门风也有所改变。
对区域社会而言,薛氏南迁减少了故乡河东一带汉族人口的总数量,强化了胡汉人口比例中胡族的优势,造成了本土文化衰退。
但从长远来看,河东薛氏大量外迁又腾出了空间,为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大团结创造了客观环境和先决条件。部分南迁后又北归的薛氏族人又成为沟通南北文化交流的使者,既促进了南方地域社会的进步和文化发展,亦促进了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的互相消化。
概括起来,明朝初年的移民有两大类型,一是明初政府组织的人口迁徙;二是人民自发流移,而政府加以限制和打击。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明初洪武年间先后从山西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计移民18次,从洪武元年(1368)开始,到永乐十五年(1417)结束,历三朝50年。
明代移民有两大类型。一是明初政府组织的人口迁徙;二是人民自发流移,而政府加以限制和打击。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薛氏主要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薛氏。
移民们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他乡,至清末,其后裔分布于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在这50年的移民大潮中,河东薛氏被大量移居到了华夏各地。
在中古时期,薛通雪,雪有高傲纯洁之意,亦象征品德之高洁,薛氏族人莫不以此严于律己,以薛氏家规家训克己昌明,世代流芳。
薛氏虽屡历迁徙,但仍为一典型北方姓氏。
薛氏字行辈份亦文采飞扬,字字珠玑。如我的故乡《薛氏族谱》中,字辈为:万、士、兆、炳、彦、发、经、金(崇)、振,吾父即为经字辈。
悠悠河东,薛氏流徙,艰难玉汝,众志成城,对今天足迹已遍布世界各地的薛氏后代子孙们来说,丰富多彩的族史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易曰:君子以类族辩物,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学以聚之,问以辩之。故略观世记,采经书,依国土,及有明文,以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序此篇,以贻后贤今之焉也。

纵观河东薛氏的家族发展史,正如诗曰:
            天地钟情,
            日月宠幸。
            太行拔地托龙脉,
            黄河顾我掉头东。
            世纪曙猿,
            仰山色而化育;
            人猿揖别,
            蒙河泽而文明。
            华夏五千史乘,
            薛氏独领风骚。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北齐书》《北周六典》《周书》《北史》《通典》《经籍志》《全隋文补遗》《唐会要》《册府元龟》《元和郡县志》《山居存稿续编》《隋书》《明史》《明实录》《资治通鉴》《四库全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723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485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998评论 0 3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323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355评论 5 37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079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389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019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519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971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100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38评论 4 32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93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8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17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47评论 2 35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834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