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照例复个盘,给自己这一周的写作,做一个反馈。以便知道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在接下来的写作中,调整好姿势。
第一篇:
《当你因为事情太多而心急火燎的时候,不妨试试这三个方法》
灵感来源于萧秋水教主的饭团。
那天,教主在饭团里写文章,说自己“如何快速搞定日本签证”的,并且回顾了拍登记照、寄快递、快速办理签证等细节。
虽然我很可能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但“心急火燎”的时刻,却是我们每个人都容易遇到的。
教主在自己的文章中总结了5个方法,我结合自身的经历,只选取了其中3个深入思考。
所以,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是:别人的经历+解决方案+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总结。
总的来说,这只是一篇小小的思考,是我写给教主的回复。
第二篇:
《在行、分答之后,果壳又推了一个新东西》
这篇文章是在麦当劳完成的。
作为一篇“体验新产品”的文章,这篇比较单薄,主要是我第一次写这样的文章、以前没有针对某项产品分享过自己的体验,这算是一次挑战吧!
其实我计划会写很长,后来发现,这需要经过长期而深度的体验才行。所以只能选择“小而美”,写一篇短文应付一下。
后来被简书某产品专栏收录。哈哈!
第三篇:
《当焦虑来袭,我才发现自己的“自律”如此脆弱》
这是一篇反思。
灵感来自和“夏季的风”的聊天。因为我偶尔也因为“把自己逼得太紧”而放弃自律,却又找不到解决办法。那天,看见一位打卡群小伙伴的“自控力”也被透支了,而且情况和我很像——什么都不想做,觉得之前坚持的好像没什么意义。
这感觉,就像你拼尽全力去追一列刚刚出站的火车、跑了很长一段路、最后还是只能喘着粗气看着火车渐行渐远。
每次都是“自控力”出状况了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所以我特地反思了一下这种情况,避免下次再犯。
写的还行。
第四篇:
《玩转吉吉打卡群的正确姿势》
萧秋水教主在她的“饭团”里提到了一个话题:为什么在社群里面进步会更快?
针对社群,我做了一些思考。
但它并不是一篇优秀的“社群运营”类文章。因为,我小心翼翼避开了“运营”方面的内容,而是从自身的角度,去探究“打卡群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
所以,运营的干货里面没有、用户体验也没有,仅仅是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内容写得还算详实,结构也还不错,但缺乏深度、缺少干货,甚至算不上“打卡攻略”。
第五、六篇:
《“天使会员”打卡群:你敢不敢用半年的时间,换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顺着前一天的思考,继续深入思考“天使会员”这个制度。
起初也是打算写一篇“个人思考”,写一写这个群能够带给我什么样的变化,然后完成千字左右的文章就OK;但后来边写边思考,加入了““天使会员”的三种玩法”,算是一段小小的攻略。
在完成了这些之后,又和“夏季的风”聊天,沟通了一些针对打卡群本身的想法。这是我第一次站在打卡群的“运营”角度去看问题,不再是“我们可以怎么玩”,而是“如果我是运营者、我会怎么玩?”“我将如何吸引大家加入、并且带给他们收获?”
看问题的角度变了,思考自然也就深了。
就深了一点点。要继续写出更深度的文章,我得读一些社群运营的书、分析一些案例,最好加入到打卡群的管理中去。
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写这样的文章,岂不是水到渠成?
第七篇:
《端午节假期,一起来重温这些经典电影吧》
这是之前跟“夏季的风”承诺的,推荐一些电影。
一开始,我列了很长的清单,包括几部电影和几部纪录片。只是那天搞到很晚,没时间写了。
(端午节放假前任务很多)
我挺喜欢写这样的文章,虽然没什么干货。
以前我收藏过很多电影,那时候还是VCD播放器,一部电影要分两张光盘,遇到《泰坦尼克号》这样超过120分钟的电影,还得分三段看。后来换成了DVD,再后来换成了AVI格式……
但没有改变的,仍然是我对电影的热爱。
我还在音像店工作过好几年,经常为别人介绍优秀电影。写这篇文章,让我找到了当年的感觉,哈哈哈!
这一周,我写的几篇文章都是经过一番烧脑之后写出来的。思考越深,灵感就越丰富(例如“天使会员”那一篇,因为字数太长、拆成两篇了)。
但话说回来,我最喜欢的却是推荐电影这篇文章。尽管没什么干货、写得也仓促。
大概是因为“走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