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贡献什么
有效的管理者一定注重贡献,他会从自己的工作中抬起头来,眼光朝外,盯住目标。他常自问:“对我服务的机构,在绩效和成果上,我能有什么贡献?”
提出我能做什么贡献的问题,是能够挖掘工作中尚未发挥的潜力,能够树立管理者的远大目标。管理者注重了贡献,注意力和工作标准便不为其本身可能具有的某方面“内行专长“所限,才能看到整体绩效,才能使他更加重视外部世界。他才会凡事都想到顾客,因此,他会考虑自己的技能、专长、作用,以及整个组织及组织目标的关系。
企业的整体绩效的要求有三个方面。
1、直接成果。直接成果应该是最终重要的,在企业总销售和利润就是直接成果。在咨询企业中,就是企业所服务的企业的成长。这里所提到的利润,不只是账面上盈余,而是包括了企业为保障未来四种因素(知识更新、产品淘汰、不可测风险、不确定性)的投入。
2、价值观的承诺和实现。企业的价值观是商业价值观,它是怎么来的呢?价值观来自外部环境,来自于顾客,也许是指建立一种技术价值,比如德锐教育的读懂德鲁克。也许是指为社会大众寻求最好的服务,比如阿里巴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小米价格公道的好产品。价值观也许是长期的,也许会随着社会现实而变化,比如IBM公司@四海一家到智慧的地球。
3、培养与开发明天的人才。下一代人才的发现,是在企业践行价值观并做出成果的人才中自然培养的。重视贡献的管理者,是人才发展的最大动力,可以帮助与他共事的人把目光放的更远,这样就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标准。比如在《有效的管理》书中所提到的白莉安原则。
重视贡献可以使专业人员的工作真正有所贡献。
专业人员通常是知识工作者,他并不生产“实物”,生产构想、信息和观念,他具有专长,但是每个人都各有其专业领域和理想,各有其概念,各有其语言,比如市场研究人员、广告人、咨询师、建筑师、人力资源、创意人、编程人员等等。他们要想使自己的工作有效,就必须考虑到他的产品供什么人使用,必须了解用户没有这些专长,如何使用他的产出,从而产生成果,让知识能为别人所用。从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得到的产出效率是质上的飞跃。
重视贡献的管理者,他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1. 为便于你为企业做出贡献,你需要我做什么贡献?
2. 需要我在什么时候,以那种形式,用什么方式来提供这些贡献?
总想了解别人需要什么,发现了什么以及能理解什么,肩负贡献的责任,就一定能使专业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配合整体,以使别人能利用他的成果。
重视贡献的管理者,能够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
1. 互相沟通。在工作中以贡献为重的管理者,通常期望下属也能以贡献为重。因此他在沟通中常常会这样提问:“我们的组织和我,应该期望你有怎样的贡献呢?我们该期望你做些什么?如何才能使你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有了这样的沟通态度,才有互相沟通的可能性,才能让沟通更有效。对方才能充分发挥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由他自己提出的贡献目标,往往会在管理者的意料之外。这是因为,能干的下属在其环境中,所看到的客观事实、机会和需求,与管理者是完全不同的。
2. 团队合作。“谁需要我的产出 ,并使它产生效益?”这个问题基于知识型组织的现实:我们有赖于知识、技术不同的专业人员组成团队,各路英雄的合作,贵在自动自发,贵在能依循就势的逻辑和任务的需要,而非仅依赖正式的组织结构。
3. 自我发展。自问“我对组织能有什么最大贡献?我需要怎样的自我发展,我应该学习什么知识和技能,才能有助于我对组织作出贡献?我应该将我的哪些优点用在我的工作上?我应为自己设定怎样的标准?”重视贡献的管理者设定的标准,一定不是他个人的标准,而是以任务需求为基础的标准。是高标准,是远大的目标,是具有重大冲击力的工作。
4. 启发他人。一般人都是根据自己设定的目标和要求成长起来的,知识工作者更是如此。他们自己认为应有怎样的成就,就会有怎样的成长。如果他们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就只能原地踏步,不会有任何发展。反之,要求很高,经过艰苦系统的训练,他们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有贡献的人。
正如拳王阿里所说:“比赛当中的输或赢,远非仅如观众所见——走上拳台尽情施展“蝴蝶步”之前,我经历了长期的默默无名、挥汗如雨、砥砺奋进的生活。”
这是“对事严苛,对人温暖”的典范演绎。
曾胡子
《有效管理者》德锐教育学习连载
11月20日早9:00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