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土
运行了八年的武汉公共自行车,将在11月25日停止运营。新闻刚出时,是好几天前,我没有来得及看。再搜武汉版,我得到了确切的消息。
年底,我见到长江日报已经开始向读者征集全年的新闻大事件。官方媒体的消息,虽然不能代表所有的声音,但是它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新闻的权威。我时常看一些自媒体的胡编乱造,也看官方媒体的自我吹捧。真相,往往需要理智,和对于常识的认知。
我已经不再发布新闻的短讯,纵使我也关注江歌案,想要找一个发声的地方。呐喊也好,唏嘘也好,总之有声音在喉咙里。如鲠在喉的状态,各种声音都不在。愤青,它是一个人青年时的义愤填膺。倘若不曾动容过,不曾发指过,就没有澎湃过血液。这些,都慢慢掩盖在琐碎的日常里。
关心粮食和蔬菜,还是关心网络游戏的比赛。海子的理想,是一个美丽的梦。这场梦里,有现实的羁绊。从明天起,关心一切与我有关的事。不知有多少个明天,都是沉睡后的冥想。那些与我没有直接关系的人或事,也会在我的世界里出现。多看一眼的街景,多问候一句的路人。
于是我们都变得谨小慎微,不再随意发表意见。用得最频繁的词语,便是那些模糊的表达。比如,还可以,还行,不错。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我还是继续客观的看待,也难免被主观所左右。要么就是沉默,石头一样的冰冷。
舆论场是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场上的对手。沉默其实也一样,不表达也是一种表达。语言能够做到的,无非就是称述事实和污蔑。自由的表达,在历史的进程中都容易被桎梏。人性的弱点,会隐藏。宣扬的,还需时刻警惕,会不会被蒙蔽。
转念再谈公共自行车,它的兴起和结束都在告诉我,合理的需要才能长久。08年的夏天,我来到武汉。那时没有公共自行车,慢慢地才有了绿色车身的自行车。此后几年里,发展迅速。更多的停车桩布局在公交站旁,在人行道拥挤的过道上。
早年的公共自行车是采取的政府加民营企业的运营模式,这在当时是较为合理的建设运营方式。政府给予企业补贴,由企业建设运营。公共事业,从来不是政府的独断,还需要民众的参与。可是现实是,民情无法表达,也就变成了实际的专行。在公共自行车上,运营公司实现了利益最大化。三年前,运营公司还是鑫飞达公司,我记得自行车车身是绿色的涂装。
后来公共自行车的运营公司被政府终止了合作,改组重建了国资企业环投公共自行车运营公司。经过两轮的运营,最终迎来了停止运营的命运。到底是共享单车的便利战胜了公共自行车的国定停车桩,还是运营方式的落伍和服务意识的缺失,都逃不离。
环投公司的公告里称,共享单车的规模化已经使得市场饱和,公共自行车的便利不再,应当退出市场。我曾见证过公共自行车的诞生,再到它离开。事实上,合理的需要是最好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