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虚构的可能性较大,但用来开脑洞是不错的,有时候需要换一种思维方式。
校园社交产品
目标用户是在校生,核心用户就是一批校花,先有了校花,就可以让男生们也上来。于是,策略就是先去试点城市的师范类院校,搞定学校礼仪队作为种子用户,然后再去理工类院校宣传——XX师范的校花都在玩,你来不来。于是,瞬间搞定大几千用户。母婴社区产品
用了点黑色手段(价值观层面先不讨论),某个竞品为了提升用户互动行为,上线了“私信”功能,然后,这个产品Hack掉了私信的接口,以用户的身份给竞品的几十万用户都发了私信说——我还在玩另外一个XX,里面有什么什么更好的东西。一下子获取了上万的优质用户。银行理财产品
某银行花了几万块钱,组织了一个“广场舞大赛”,通过搞定第一批各个小区的“领舞”,病毒式的发展了几千名所在城市的大妈参加,要知道,这些大妈都掌握着家里的财政大权。然后,用些不值钱的生活用品、广场舞用具做奖品,搭配“专享”的理财产品,后期再通过大赛拿到的联系方式轰炸,确实卖出了不少理财。招聘产品经理
中关村的著名案例,某公司为了招产品经理,和西少爷肉夹馍合作,推出“产品经理套餐”,凭产品经理抬头的名片,可以1元购买,于是很快收集到足够多的中关村地区知名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的名片。寻找行业专家
知乎里面,总能先找到几个最有名的吧,然后扫一遍他关注的人,看这些人的答题情况(当然,也可以直接看相关话题、问题下的答题情况),如此循环,在某个行业里找到上百个专家不成问题,然后用知乎的私信,按照一定的回复概率,也能联络上一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