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思考一个问题
请一组人都回答两个问题:
1、土耳其的人口超过3500万吗?
2、你认为土耳其的人口是多少?
再请另一组人回答两个相似的问题:
1、土耳其的人口超过一亿吗?
2、你认为土耳其的人口是多少?
你觉得两组人的回答会一样吗?
实验结果显示,人们在回答问题时受到了第一个问题的影响,第二个问题的回答随着第一个问题的数字增大而增大。这就是我们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即沉锚效应。
沉锚效应,是指人们在作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而用一个限定性的词语或规定作行为导向,达成行为效果的心理效应。
有人为此举的例证是:两家卖粥的小店,每天顾客的数量和粥店的服务质量都差不多,但结算的时候,总是一家粥店的销售额高于另一家。探其究竟,原来效益好的那家粥店的服务员为客人盛好粥后,总问:“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而另一家粥店的服务员总问:“加不加鸡蛋?”接收到第一个问题的客人考虑的是加几个鸡蛋的问题,而接收到第二个问题的客人考虑的是加不加鸡蛋的问题。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第一家粥店不知不觉地多卖了鸡蛋,增加了销售。
这个例子就体现了所谓的沉锚效应,第一间粥店服务员问:“先生要不要加鸡蛋”,“加”与“不加”即是“沉锚”。但第二间粥店服务员若问“请问先生,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则“一个”或“两个”便是“沉锚”了。显然第二个问题更有利于促销,这就是沉锚效应在起作用。沉锚的不同,使你作出决策就不同。
那么,沉锚效应在家庭教育中如何运用呢?
一、给孩子设置选择项。
“沉锚”有导向作用。我们要学会根据要达到的目的巧设“锚”,让孩子的行为朝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家庭教育中,命令的语气,强硬的措施,很难达到良性沟通。你若总是对孩子说,“你必须……”“你不允许……”“你不可以……”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感,甚至反抗。聪明的家长,不妨给孩子设定选择项。
如,孩子不爱吃蔬菜。父母如果强行让孩子吃,孩子会抵触,更加不愿意吃,最后往往以哭闹收场。但你如果问孩子,你是吃菜心还是包菜?那么,孩子会选择一个自己相对比较愿意接受的菜。
又比如,孩子打碎了邻居家的花盆,但是不肯去认错道歉。你也不要逼着孩子去道歉。你可以这样问他,你是愿意自己去道歉还是妈妈陪你去?这样孩子会在权衡后,选择一个自己比较愿意接受的方式。
给孩子设置选择项,即是给孩子设置了一个他更愿意接受的“锚”,让孩子有缓冲的空间,比起强硬的口吻,命令的语气,更有弹性。在不知不觉中,孩子的行为朝着你期待的方向发展。
二、给孩子设置高一点的目标。
孔子教育学生的话:“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意思是说,一个人制定了高目标,最后仍有可能只达到中等目标,而如果制定了一个中等目标,最后有可能只能达到低等目标,如果一开始就制定的是低目标,那恐怕是一无所得了。
目标有时候是我们行事的基础。人之所对未来畏惧,一是对事物不熟悉,不知道答案;二来是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能不能把问题办到。目标定高一点,会有激励作用。
有个家庭教育家说,如果你对孩子有考高中的期望,那么,请你给他定考重点高中的目标。如果,你只希望孩子顺利毕业,那么,不妨给孩子定考高中的要求。否则,他毕不了业。这就是运用了沉锚效应。让我们对孩子的期望,隐藏在我们设置的“锚”里。
比如,你让孩子练习数学运算,你希望孩子每天练习8道题。你可以这样问孩子,你今天是练习8道题还是10道题?有点小懒惰的孩子会选择8道题,孩子若状态好,也许会选择10道题,无论怎么选,都会达到我们的预期。
当然,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孩子的能力水平,不能好高骛远,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如果,目标设得太高,孩子,觉得反正怎么努力都达不到,就会无所谓。这样,反而适得其反。
三、要重视示范的力量。
从孩子降生的第一天起,他就开始模仿你了。金宝贝西安早教中心一名外教老师说,他非常肯定孩子的模仿行为,因为模仿是孩子学习技能、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而孩子模仿成人行为没有对与错,主要在于大人的行为存在对与错,并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引导。
父母的行为举止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锚”,父母是孩子言行举止标准的提供者,父母的表现在很多情况下成为孩子的参照。一个每天都在刷手机、打麻将的家长,很难培养热爱看书的孩子。你若想孩子热爱阅读,首先,你要在孩子面前多读书,并与孩子一起读书;你若希望孩子懂礼貌,你首先应该把“请”、“谢谢”、“对不起”、“麻烦”等挂在嘴边;你若希望孩子勤劳,你在家中就不要做“甩手掌柜”……
对于孩子成长中的孩子,你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导向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必须,谨言慎行,以身示教,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在摸索中前进。了解孩子身心的发展的特点,巧用心理效应,让教育变得平和易接受。